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海深部计划”8年长跑圆满收官 多项新假说挑战传统

2019年08月14日 1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南海深部计划”8年长跑圆满收官多项新假说挑战传统
    “南海深部计划”8年长跑圆满收官。14日,成果汇报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供图

  中新网上海8月14日电 (黄艾娇 许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历时8年攻关,画上圆满句号。14日,这一中国海洋科学领域迄今最大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汇报会在同济大学举行,10余位资深科学家以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面向社会介绍所取得的一批亮点突破性成果。

  “我们正在做一项试验,第一次把国家级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亮点成果,采用为社会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既面向学界、也面向社会作汇报,力求科学家生动表述科学前沿的内容、介绍自身原创性成果,争取行外的人也能听得懂。”“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说。

汪品先院士在作报告。供图
汪品先院士在作报告。供图

  “我们好比是解剖一只‘麻雀’,从三方面揭示南海这个边缘海的‘生命史’:深海盆的形成演变为其‘骨’,深海沉积其所含的环境信息为其‘肉’,海水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为其‘血’。”

  在汇报会上,汪品先、林间、翦知湣、戴民汉、焦念志等著名科学家们的报告中,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表述、直观的图表,让现场不少非专业人士也听得津津有味。

  此次成果汇报会采用三种不同形式:“南海深部计划”整体和三大主题由负责人各作半小时报告,重点突出构造上的板缘裂谷、气候上的低纬驱动、现代过程的碳泵效率三个重大进展;选取11个为大众容易理解、显示度高的亮点,各作15分钟报告;这一重大研究计划集成得出的总体18个亮点成果,以书面成果汇编和展板形式进行现场展示。

  “所选取的11个亮点报告不是按学术水平,而是选择故事性强的项目;报告也不是亮点成果的全面叙述,而是挑选精彩的内容进行汇报。”汪品先院士介绍说,此次想打破传统习惯,用实例证明:求学问决不是越高深越是枯燥,作报告更不是越难懂水平越高,希望以此让更多的人一道来检阅八年研究的成果。

  “南海深部计划获得了超越预期的成果,取得学术层面的突破。在世界众多的深海盆中,南海已经脱颖而出,南海进入了基础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行列,南海正在成为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汪品先教授表示,这一重大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新认识,成为南海深部研究的里程碑,使中国掌握了南海科学研究的主导权,形成了中国多学科结合的深海科学队伍,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8年长跑,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假说,特别是在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两方面,冲破了传统认识,提出新的假说挑战原有的传统观点。

  “基于大量的实地观测和原位探索,从源头上追溯了一些‘普适性’认识的出处,根据西太平洋和低纬海域的特色,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认识。但是当前的进展只能说是提出了问题,离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距离。”汪品先院士表示,只有将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研究进一步结合,将低纬过程和高纬过程相结合,才能理解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的真谛。

  此外,世界上边缘海很多,而像南海深部计划那样,对于深水边缘海盆地的水、碳循环集中进行系统观测研究的,尚属首次。太平洋深部的水通过2600米深的巴士海峡进入南海,造成了南海的“深水瀑布”和三层环流结构,通过实测和模拟的结合,对大洋和大陆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得了较为系统认识。

  “上述三方面的进展,使得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上了新台阶,成为国际边缘海研究程度最高的一例。”汪品先院士说。

  回首8年实施过程,汪品先院士感慨良多:八年来,国产深潜器等高新技术为大计划提供了探索的新手段,地调局、中海油等产业部门的深海勘探为这一大计划提供了新材料。“正是空前的历史机遇,使得这项基础研究计划构成了科学的核心,促成了多部门的联合,极大地加强了执行力度,使得大计划超额完成。”

  “八年来的工作集中在南海北部,南海南部的研究尚待开展。只有南北结合,才能取得南海深部完整的图景。”谈及未来工作,汪品先院士表示,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组织更强大的队伍、以更大的投入推进南海深部的研究,而且将与“一带一路”倡议衔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使南海深部成为国际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使南海研究计划成为多学科、多系统科学合作的榜样。(完)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