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之子:我们亲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

2019年09月25日 16: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德国波恩9月25日电 专访:我们亲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访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之子伯恩特·格里希

  新华社记者张远 连振

  伯恩特·格里希住在德国西南小镇科尔什-布余勒斯巴赫,距离最近的大城市波恩大约30公里,距离中国则远隔万里。他未曾想到,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他一家两代人与这个东方大国结缘。

  “我们亲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是见证者。”伯恩特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伯恩特的父亲威尔纳·格里希是经验丰富的机械技术专家。1984年,格里希在中国开始了传奇故事。

  受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派遣,当时65岁的退休工程师格里希前往中国,对武汉柴油机厂(武柴)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期满后,格里希没有回德国,而是受聘武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洋厂长”。

  “中国遥远而陌生,家人都有点担心。”伯恩特回忆说,父亲前往中国的决定让家人感到惊讶,大家原以为他要过平静的退休生活,或是前往新西兰旅行。

  也正是从那时起,格里希一家的中国元素逐渐多起来,比如从中国带回的折扇、丝巾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物品等。伯恩特接受采访时还特意展示了父亲心爱的木雕,上面雕刻着中国园林。

  通过父亲对中国的描述,伯恩特获得了对中国那个年代的想象:人们穿着相近的蓝色、灰色工装,三餐伙食中肉类较少。他说,那时父亲写来的书信要两周才能到达德国,内容多是关于工作生产,他自己跑车间抓劳动纪律,抓产品质量;关于生活细节,父亲说他的宿舍没有暖气,武汉天气“冬冷夏热”。

  格里希是个严肃的管理者。他曾为武柴写过长篇建议,主张打破平均主义,以劳动强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发放岗位工资。在当时中国较为保守环境下,允许一名德国人主导工厂管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决心和魄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勠力同心搞发展的一个缩影。

  伯恩特说,父亲十分关注武柴的质量管理体系,让武柴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也很快认识到,大规模生产低质产品浪费资源,也不利于长期发展。父亲强调“质量”,后来有媒体把他称作“质量先生”。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越来越好,越来越得到世界认可。这就是质量的意义。”伯恩特说。

  格里希1985年被武汉市授予“荣誉市民”,1987年被联邦德国授予“联邦十字勋章”。在与武柴合同期满后,格里希多次受邀前往中国。

  伯恩特说,父亲常常给他讲中国的变化。对他父亲而言,“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消费品变得越来越丰富,商店里卖电视的越来越多,厨具也多起来,相较他刚刚到中国时,这些改变根本不可想象。”

  格里希2003年去世,但他的家庭与中国的情缘并未终止。

  在2005年格里希去世两周年时,武汉市与其德国友好城市杜伊斯堡,分别竖立了格里希铜像。此后,伯恩特多次受邀前往中国,参加纪念父亲、促进中德友谊的活动。2018年,格里希荣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伯恩特代去世的父亲领奖。

  伯恩特说,他看到如今的中国城市整洁、现代化,商业发达,这与他二十几年前对中国的印象完全不同。他说,改革开放是伟大决策,中国行进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伯恩特再次读到中国政府释放“扩大开放”的信号。“这是好事,这将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伯恩特说。

【编辑:郭泽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