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看点

中国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看点

2019年10月24日 20:26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新闻分析:电价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我国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看点

  新华社记者 安蓓

  国家发展改革委24日公布《关于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

  当前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背景条件是什么?改革将对电力市场发展、煤电行业发展、电力用户带来哪些影响?改革实施后,各类用户用电成本会有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难得时机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吕世森说,意见的出台标志电价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方向上迈出新的关键步伐。“此次改革为近50%的燃煤发电上网电量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将大幅提升电力市场化交易程度。”

  我国已明确,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这为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是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难得时机。

  首先,输配电价改革已实现全覆盖,“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定价机制基本建立;经营性发用电计划已经全面放开,市场化交易条件加快健全。

  其次,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不断增强。

  第三,当前电力供需总体相对宽松,燃煤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连年低于设计利用水平,市场化交易电价明显低于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不具备上涨基础。

  这也意味着我国实施了15年之久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煤电联动机制,对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电力交易市场的完善,现行机制难以反映电力市场需求变化和燃煤发电成本变化、难以发挥“定价之锚”作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加快市场化改革。

  促进电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改革将对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发展、行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和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等多个领域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一是有利于加快确立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我国燃煤发电量约占全部发电量的65%。实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反映电力供求变化,促进电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

  二是有利于促进电力市场加快发展。改革明确执行“基准价+上下浮动”市场化价格机制的上网电量,具体价格由交易双方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将显著增大市场交易主体数量、拓展市场交易规模,为电力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售电公司加快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三是有利于煤电及上下游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改革着眼于中长期健全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促进电力市场发展、辅助服务市场培育,推动煤电行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异较大,明确短期内暂不具备市场交易条件的电量仍可按基准价执行,有利于行业上下游平稳运行。

  四是有利于促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当前,全国电力供需相对宽松。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实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且明确2020年电价暂不上浮,确保工商业平均电价只降不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新业说,改革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反映在电价中,促使低效率机组逐渐退出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发电效率整体提升。并将为全面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力价格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不会增加居民、农业用电负担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改革后各类用户用电成本将呈现“三不变,一降低”。

  一是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不变,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销售电价继续执行各地目录电价,保持价格水平稳定,不会增加居民、农业用电负担。

  二是已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用户电价水平不变,继续按现行市场规则形成价格。

  三是不具备市场交易条件或没有参与市场交易的工商业用户电价水平不变,可继续执行各地目录电价。

  四是在电力供求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采用“基准价+上下浮动”方式参与市场的用户电价将稳中有降。

  这位负责人强调,改革后现行环保电价政策维持不变。基准价中包含脱硫、脱硝、除尘电价。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的电量,在执行基准价的基础上,继续执行现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完全放开由市场形成的,上网电价中包含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

  这位负责人说,改革明确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补机制和核电、燃气发电、跨省跨区送电价格形成机制,原先参考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的,改为参考基准价。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