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庆油田的年轻人:把铁人精神镌刻在基因里

大庆油田的年轻人:把铁人精神镌刻在基因里

2019年10月27日 03:42 来源:人民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大庆油田的年轻人,把铁人精神镌刻在基因里,迈向新的发展境界——

  “能为祖国献石油,我骄傲”(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②)

  大庆油田的青年工作者们正在作业。赵永安摄

  新时代科技发达,有先进的控制装置,不需要大家像铁人老队长那样跳泥浆池,可是老队长那股忘我的精神,仍然在队里传承

  铁人精神已经镌刻在了年轻一代的基因里,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走在大庆街头,随意向一个路人提起铁人王进喜,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翩翩少年,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他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制服井喷”“他打出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铁人精神早已成了大庆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时节如流,世事变迁,这片热土记取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奋斗与荣光。如今的铁人精神谁来继承?他们是什么模样?拥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更优越的条件,精神传统能否顺利传承?日前,我们来到大庆,看到新时代的铁人们依旧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王进喜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科学求实的态度、爱国奉献的情怀一以贯之,延续至今。

  “1205队没有逃兵”,铁人带过的队伍,吃再多的苦都不能退缩

  驱车驶离繁华的城市商圈,在颠簸泥泞的土路上兜兜转转。左边是沼泽和成群的野鸭;右边是一片草地和牛群,再往前行,就是钢铁1205钻井队的驻扎地了。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虽然简陋,但墙上那条“工作标准向铁人看齐”的标语却格外醒目。

  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支钻井队的第一任队长,这支队伍曾创造出钻井“月上五千(米),年上双万(米)”的世界纪录,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尺(指钻井累计米数)突破百万米和钻井突破1000口的钻井队。

  “虽然现在钻井技术进步了,可工作性质没变,和其他行业相比,条件依然很艰苦。”队长张晶是个80后,皮肤晒得黑亮,“冬天身上的泥浆冻住,脱下来的工服能直接立在地上;夏天不敢张嘴,一说话蚊子就飞进来……”

  在张晶看来,新时代科技发达,有先进的控制装置,不需要大家像铁人老队长那样跳泥浆池,可是老队长那股忘我的精神,仍然在队里传承。

  钻井队常年在野外施工,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搬家六七次。“这次‘安家’的地儿确实有些偏远,不过大家都习惯了。”说这话的是队里的工程技术员、90后陈建国。3年前,他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硕士毕业来到1205队,成为一名外钳工。钻井工作时常需要握着工具连续工作8小时,下工时,陈建国的手指都伸不直。

  去年8月,在一次搬家作业中,由于连续多日降雨,井场成了一片汪洋。为了早日开钻, 6名党员抱着一根300多斤的地面管线,在没过膝盖的泥水里一点点接力传递。传到第二根的时候,陈建国的靴子陷进了淤泥里,为了不耽误时间,他甩下靴子,光脚踩进冰冷的泥水里,工作结束回到宿舍才发现,双脚早已被淤泥泡得又红又肿。

  “那时真想逃了,”陈建国说,“可每次想放弃时,耳边就会响起队长的一句话,‘1205队没有逃兵!’这句话,是从铁人老队长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铁人带过的队伍,吃再多的苦都不能退缩!”

  90后丛子博从事一线采油工作已有4年时间,在他看来,“采油工作和钻井工作就像‘两条会相交的平行线’,平行是因为工种不同,先钻井后采油,几乎没有交集,而相交之处就是铁人精神。”采油队都是24小时运作,过节也不休息,无论何时何地,都得随叫随到。有时候会在半夜出问题,得到现场调试,即使在家休息的队友,接到电话也会在20分钟内迅速赶来。“大伙儿经常一起从半夜12点干到凌晨5点,在黑暗中下到5米深的泥坑里作业、泥泞里走完5公里的路,这些都是工作的常态。”丛子博说。

  “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如今,每天早上7点,厂里都会准时播放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一开始并不习惯,觉得在现代化工厂里面放老歌有点‘违和’。但时间长了,就离不开它了。它是石油人的‘集结号’,是精神的力量!” 丛子博说。

  今年8月9日,钻井队实现了国内钻井累计进尺300万米的突破,相当于钻透了339座珠穆朗玛峰。“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没有条件,就要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定下来的目标任务,再难也要完成!”张晶眼神坚定。

  “新时代,铁人精神科学求实的这股劲儿没松,而且越来越紧”

  1205队副队长张兆琦的想法是,要做到铁人说的“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2017年,张兆琦带领一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探索出“精益钻井”管理模式,就是在钻井工序环节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从细节里找办法,分析钻井施工每一道工序,对钻井施工中影响效率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收集、汇总、分析,“核心就是消除浪费,实现钻井生产的高效率、零浪费和低成本。”

  经过排查,张兆琦带领团队针对工序衔接、重复劳作、无效等待、不良返工等7项影响钻井生产的主要消耗点进行改进。为此,他带领攻关小组探索应用了一项新技术,让1205钻井队在打斜井时不需更换钻具,率先实现“一趟钻”打完井,为冲击年钻井进尺十万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2018年,他又继续探索了精益钻井生产模式的2.0版,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历史性地实现了年钻井进尺十万米的“两连冠”。如今,“精益钻井”已经在钻井二公司40支钻井队推广应用。

  “新时代,铁人精神科学求实的这股劲儿没松,而且越来越紧。”采油工程研究院青年工程师张晓川说。张晓川的偶像是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王启民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为大庆油田保持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保持了油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

  张晓川主要做技术研究工作,一次在做探索性现场试验时,众目睽睽之下,喷砂器断裂,试验失败。当时,大家都说不可能再成功了,可张晓川偏要干出个样子来。经过潜心钻研,张晓川巧妙地给喷砂器容易磨损的地方套上“盔甲”,破解了大规模分段压裂排量大、加砂量大造成的磨蚀量远超常规压裂的难题。

  丛子博所在的北一队地处过渡带,地层的“先天不足”带来极大的开发难度,因过渡带地下情况复杂,常规洗井无法保证注入效果。队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班长都说:“同样的洗井方法,其他队洗井效果就是明显优于这里,这是个老大难,没啥好办法。”

  丛子博偏不信邪,他连续半个月没回家,白天一有空闲就挨口井统计收集资料、分析指标,晚上针对103口注水井3年以来的洗井数据进行对比,将影响洗井效果的问题整理分类,找出5类因素。针对每类问题,他向厂内其他单位学习取经,并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计算,最终总结出一套个性化洗井方法。实施后,全队洗井有效率从70.2%提升到98.5%,洗井有效期平均单井延长48天……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朱晓萌是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的一名测试员,主要工作是“为油田做保健检查”。身为女同志,奔波在生产一线有很多不便,但她总有办法克服困难跟班上井。由于班组施工都是在野外,为了避免没有洗手间的尴尬,她经常一整天连一口水都不敢喝。

  “作为一个大庆人,铁人精神已经镌刻在了基因里,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年轻人去开拓。”朱晓萌说。

  在异国他乡,“爱国,把一切困难都比了下去”

  几十年前,铁人王进喜曾发下誓愿:“把井打到国外去!”如今,王进喜的愿望早已成真。2006年,大庆油田组建了一支海外钻井队,取名DQ1205。

  时任1205队第十八任队长的李新民带领DQ1205钻井队走出国门,从大庆来到苏丹,再到伊拉克,漂洋过海,征程万里。

  “1205队在国内响当当,在海外也要干出高水平。”在苏丹,他们接连打出多口优质井,创造23项钻井纪录,两次获得该国政府最高荣誉奖杯;在伊拉克,他们成为哈法亚油田唯一一支保持井下安全无事故记录的井队。在李新民的带领下,DQ1205让铁人的旗帜高高飘扬,赢得全球石油行业的赞誉。

  “有油的地方,自然条件都是恶劣的。干的活和国内一样,可环境更复杂,心理压力也更大。”正在伊拉克奋战的DQ1205钻井队平台经理胡福庆说:几个月不能回国,工作和生活都在一个周边布满铁丝网的封闭空间内;室外温度50度,地表温度60度,设备温度70度;海外社会动荡不安,遇上战乱是常事……

  “在异国他乡,是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坚持下去。”胡福庆说,“我们树立的是大庆的牌子,彰显的是中国石油人的水平。爱国,把一切困难都比了下去。”

  这份爱国情,在海外工作了11年的青工包香文同样深有体会。2013年,在苏丹负责固井队工作的包香文遇上了当地内战大爆发,战火纷飞中,人们纷纷撤离,只留下他和8个兄弟。

  油田设施不能受损,必须留下来;可留下来,意味着命悬一线。“当时脑海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的话,‘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关键时刻,这句话是那么真切,我不能丢大庆的人,不能丢中国的人,危险来了也要往前冲!”凭着这股劲儿,包香文带领大家坚持到最后,从此以后,当地一直流传着中国人坚守到最后的故事,世界石油行业对中国品牌固井队的敬仰又深了几分。

  守好岗位,就是爱国情最生动的表达。铁人王进喜的孙子王洪波现任采油八厂党委书记,和他的爷爷、父亲一样,王洪波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大庆油田。“爷爷代表的那代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爱岗就是爱国,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奉献,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陈建国的朋友圈封面,是在荒原中矗立的40米高的钻井塔。“它像一座灯塔,远远望见,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身为一名石油人,能为祖国献石油,我骄傲。”陈建国说。和他一样,铁人精神的继承者们,都在奉献着青春,也享受着奋斗带来的幸福。

  吴齐强 方 圆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