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港媒:中国重绘农业供应线

港媒:中国重绘农业供应线

2019年12月13日 02:42 来源:参考消息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参考消息网12月12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日刊文称,外部环境变化正在促使中国重绘农业供应线,并将带来深度影响。虽然中国以前的许多农产品进口都来自美国,但现在增加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

  文章指出,美方应该知道,中国将重绘农业供应线路。毕竟,不管有没有贸易战因素,中国都要大量采购粮食。因此,形势决定了中国要使粮食进口来源多样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降低对仅仅一个供应商——美国——的依赖肯定更好。即使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农民可能也不会重新获得市场份额。

  文章以新西兰为例分析称,2008年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就开始生效。在中美贸易关系仍然不稳定之际,北京与新西兰的贸易关系看上去很牢固。事实上,11月初,中国和新西兰宣布正式结束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新西兰总理阿德恩11月4日说:“这确保了我们升级后的自由贸易协定仍将是中国与任何国家签订的最好协议。”

  文章认为,中国消费者确实一直在购买新西兰牛羊肉作为猪肉的替代品。新西兰银行的分析师上周评估该国农业综合企业时指出:“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强劲,加上供应吃紧,羊肉出口价值明显高于企业定价。”

  

  至于牛肉,在截至2019年10月的一年中,新西兰牛肉出口增长了11%。新西兰银行的分析师写道,“实际上,中国在(新西兰)产品上的出价一直高于(美国)”,同时指出近几个月来,新西兰牛肉出口的一半以上销往中国。

  文章说,如果不是贸易战,美国养牛户本可以从中国对牛肉需求的增长中获益。此外,中国一直是新西兰至关重要的乳制品行业极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其他一些行业也从中国改变农产品购买习惯中获益。

  文章认为,大豆也是中国农业供应线调整的另一个案例。作为贸易战的一部分,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但它仍需要大豆用于生产食品和牲畜饲料,因此寻求从别处获取。在此方面,阿根廷和巴西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大豆,仅巴西一个国家11月份的大豆出口量就达到创纪录的516万吨,其中94%销往中国。

  文章认为,解决美中贸易战并不一定意味着事情会回到过去的样子。华盛顿或许会发现,北京已经用不可擦除的墨水重绘了中国的农业供应线。

  

  【延伸阅读】中国能靠进口俄粮替代美粮?学者:中俄农业合作很有潜力

  参考消息网7月12日报道 媒体报道称,当前,国际贸易局势风云变幻,作为世界主要产粮国之一,俄罗斯正走入中国视野。在促进粮食进口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能否从俄罗斯进口更多农产品来替代美国农产品?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9日报道,中俄在哪些方面能够合作,能够有发展前景?有学者认为,首先是农业合作,俄罗斯现在每年出口大量粮食,而向中国出口的仅占其一小部分,这说明两国农业合作很有发展潜力。

  报道称,不少人提出俄粮能否代替美粮,专家指出,全部代替暂时不太可能,但是部分代替美粮、实现中国粮食进口多元化、保证粮食安全,还是能够做到的。所以,未来农业合作应该是两国合作重点。

  另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伊纽生6月19日表示,中国市场对大豆及豆制品、玉米、牛羊肉等产品均有较大需求,农业合作正在成为俄中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报道称,伊纽生表示,相信在俄罗斯有关部门、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共同努力下,更多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将进入中国市场。

  报道介绍,俄粮食出口计划到2030年达到4500万吨。俄农业部说,播种面积扩大、施肥提高以及技术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俄计划到2020年将粮食产量增至约1.2亿吨。

  俄罗斯目前向130多个国家出口粮食。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此前报道,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农业年度,俄出口小麦比美国多350万吨,比加拿大多200万吨。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扩大向中国的粮食出口,与中国促进粮食进口多元化的背景契合。

  《日本经济新闻》注意到,早在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在进口来源的多样化方面实施布局。2012年2月,中国与阿根廷就检疫手续达成协议,做好了进口阿根廷玉米的准备。同年,中国购入乌克兰玉米。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大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正在积极布局,目标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粮食经营量3000万吨,掌控一手粮源1000万吨,进口食品50亿元人民币,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进口粮食陆路和海路两大粮食物流通道。

资料图片。新华社

  (2019-07-12 00:18:00)

  

  【延伸阅读】日媒:中国下一个高科技起爆点是农业?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日媒称,在农业领域应用尖端技术的“农业科技”开始在中国出现扩大。大型无人机企业广州极飞科技开发出能高效播撒农药的自动驾驶无人机,将加快普及。阿里巴巴集团则通过面部识别技术提高养猪效率,各家企业的行动十分活跃,通过技术参与的事例在增多。

  极飞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龚槚钦此前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利用尖端技术和数据来提高农业效率,构建从播种到收获阶段减轻农户负担、或在收获时间等决策方面提供支援等的机制。

  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7日报道,极飞科技2007年创建,在农业用无人机领域具有优势。特点是在考虑耕地形状和风向等的同时,能高效地以全自动模式播撒农药。

  截至目前,该公司与中国全国约1200家农机销售店等携手,通过这些销售店增加利用极飞科技无人机的农户,签约农户已经超过120万户。此外,极飞科技今后着眼的是数据业务带来的农业效率化。

  报道称,极飞科技的无人机可在播撒农药时精细拍摄农作物、耕地和周边状况。该公司将根据这些庞大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例如,向农户提供最佳收获期和农药种类等建议,极飞科技计划把这项服务推向商业化。

  数据分析的特点是拥有的数据量越多,准确度越高,因此龚槚钦表示,每天超过两万人的无人机用户是该公司的最大优势。如果求助于农户,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最新图像。着眼于商业化,该公司已开始绘制称得上“耕地版谷歌地图”的能够浅显易懂显示耕地状况的数字地图。

  报道称,美国投资公司艾格投资平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初创企业2017年成功获得18亿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融资。尤其是来自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百度这互联网三强的融资额占到整体的四成以上,农业和食品初创企业的高增长性受到期待。

  报道指出,由于认为农业科技是潜力市场,大型企业不仅投资初创企业,还亲自进入这一市场。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集团对数字化养猪感兴趣。两家公司利用面部识别技术,根据猪的脸色决定是否喂食、是否限制活动等,同时还在研究通过调整运动量来提高养猪效率的技术。京东旗下的京东数字科技2018年发布了使饲料费等养猪费用减少30%~50%的研究成果。华为技术正推进在土壤中埋入小型传感器以改良含盐分高的耕地的新计划。

资料图片。(新华社)

  (2019-03-08 00:17:02)

【编辑:李赫】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