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住在景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住在景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2019年12月25日 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住在景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图为当地居民作为演员正在练习迎宾舞 瞿宏伦 摄

  中新网贵州水城12月25日电 题:住在景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记者杨茜 蒲文思

  冬日,伴随着难得的阳光,走进贵州省水城县玉舍镇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人在休闲椅上晒太阳,小孩荡着秋千,彝族阿姨在阳光下绣着绣片哼唱着彝族歌。

图为航拍野玉海千户彝寨. 瞿宏伦 摄
图为航拍野玉海千户彝寨. 瞿宏伦 摄

  目前,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这里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也是当地根据民族特色打造的“千户彝寨”景区,是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主要景点之一。

  野玉海景区千户彝寨将周边6个乡镇29个村、1006户4123名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融入至景区,六个组团对应“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彝族支系。

  依山而建的千户彝寨,茅草屋顶、红土外墙、外墙上还画有图腾和彝文,房屋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朴实无华又透露着彝族同胞的热情。

  野玉海景区将搬迁群众入股的房屋折算股本后交由经营公司改造为特色实体店、小旅馆、小作坊来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当地民众居住在二楼,将一楼装修成为家庭旅馆或商铺。民宿酒店、彝族特色产品商店在寨里随处可见。

图为千户彝寨景色 李克 摄
图为千户彝寨景色 李克 摄

  高树香原本住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家里客厅挂着以前老屋和现在彝寨的对比照片,她说“现在住在这里干净、风景好,家里人人有工作,收入稳定,生活得有模有样。”高树香一家人以前靠种玉米、土豆为生。“那时候种地,辛苦一年,勉强填饱一家人肚子,搬到这里以后,我、丈夫、儿子都在景区里上班,每年收入超过4万元。我家一楼门面还入股开了商铺,每月也有收入。”

  为传承保护彝族文化风俗,当地还配套修建彝族始祖希慕遮雕塑、文化广场等,传承古老的彝族文化。每年火把节当天,来自中国各地的彝族同胞及游客,都要齐聚火把广场上行祭祖大典,这里成为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

图为千户彝寨景色 瞿宏伦 摄
图为千户彝寨景色 瞿宏伦 摄

  同样作为搬迁至此的贫困户,龙粉书现在是彝族歌舞队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当地彝族古歌传承人,她带领着寨子里的彝族妇女,一起学唱彝族歌,跳彝族舞。旅游旺季是表演的演员,旅游淡季是大家自娱自乐交流的“学员”,哼唱时随手缝制的彝族刺绣还能在景区里售卖。

  “以前种地,唯一想法就是吃饱饭,哪敢想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吃穿不愁,彝族歌舞也成了我的特长,我就想着要把我们彝族的歌舞传下去。”龙粉书说。

彝族同胞一边绣着绣片一边唱着彝族歌 李克 摄
彝族同胞一边绣着绣片一边唱着彝族歌 李克 摄

  为实现搬迁民众搬进来、住下来、富起来,当地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围绕高原山地森林和彝族文化风情两大资源,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彝族文化并行,开创“三变+旅游+扶贫+易扶”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实现“产业带上新移民,旅游景区安新家”的集中搬迁模式。

  2019年以来,野玉海千户彝寨还先后举办彝族火把节、全国鞭陀大赛、滇川黔桂四省(区)第十六次彝文古籍协作会、西部地区国有林场年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第二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同时,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鞭陀博物馆”和“世界上最高的螺旋盘升跨坐式单轨桥”,这些富有民族特色风情也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往。

  野玉海管委会旅游局工作人员李春香介绍,这里医务室、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超市等一应俱全,为了让搬迁户融入景区发展,我们还定期开设培训和就业课程,景区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为彻底斩断穷根,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刚认为,水城县玉舍镇的做法与经验,可以称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玉舍样本”。将彝族文化融入搬迁点的规划建设,打造彝族文化载体,实现“以文聚魂、以文凝神”;搬迁点与景区互促互进,实现“以景促搬、以搬促景”;依托景区优势开发就业岗位,吸引搬迁群众到景区就业,增收致富,实现“以景促搬”;同时,将搬迁群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让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成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的重要因素,实现“以搬促景”。搬迁点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务室、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超市等一应俱全,为搬迁群众解决后顾之忧,提高生活品质。

  “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大考验。当前,贵州正在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能致富”的“后半篇”文章。(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