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经济观察:年报超预期 中国经济含金量提高

经济观察:年报超预期 中国经济含金量提高

2020年01月17日 1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学者解读2019年中国经济年报:表现超预期 含金量提高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年报超预期 中国经济含金量提高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李晓喻)2019中国经济年报17日公布,6.1%的经济增速不仅符合年初设定的目标,在全球也高居榜首。

1月17日,2019中国经济年报公布,6.1���济增速不仅符合年初设定的目标,在全球也高居榜首。北京学者在当天<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举办的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称,在全球经济整体黯淡之际,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看来,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堪称“奇迹”: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速在全球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就业物价双双保持稳定。同时取得这三项指标,对一个像中国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苏丹 摄
1月17日,2019中国经济年报公布,6.1%济增速不仅符合年初设定的目标,在全球也高居榜首。北京学者在当天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称,在全球经济整体黯淡之际,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看来,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堪称“奇迹”: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速在全球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就业物价双双保持稳定。同时取得这三项指标,对一个像中国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北京学者在当天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称,在全球经济整体黯淡之际,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看来,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堪称“奇迹”: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经济增速在全球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就业物价双双保持稳定。同时取得这三项指标,对一个像中国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按照经济学理论,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是一个经济体的理想组合,中国和这个理想组合非常接近。”白景明说。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也称,6.1%的经济增速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重重挑战之下取得的,“含金量”更高。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多项利好条件,2020年中国经济有望取得更好表现。

  2019年11月起,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据官方数据,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比1-11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程度的先行指标,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2%,连续两个月高于荣枯线,显示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表示,这些积极态势表明中国经济正稳中有进,2020年经济增速有空间、有能力保持在6%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从消费方面看,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41万亿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国内市场,将为今后经济增长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投资方面,2020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提前下达、重大项目审批提速等举措也释放出稳投资的强烈信号。此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速也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动力源。

  但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今年中国经济也将继续面临风险和挑战。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与贸易仍未恢复元气。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当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显著,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5%,较2019年6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在此情况下,中国外贸突破重围可能还为时尚早。”白明说。

  从内部看,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乏力,给经济增长埋下隐忧。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5.4%,比2018年放缓0.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3.1%。

  此外,在消费已成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大动力情况下,2019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输同期GDP,也不利于国内市场进一步壮大。

  周景彤建议,要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今后中国可考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做出某些调整,如去产能更注重提升产业链水平;去杠杆可向优化杠杆和稳杠杆转变;在“房住不炒”已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为满足居民的住房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提供部分政策支持等。

  在白景明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已从加速成长期步入成长期,这个阶段一些大体量的需求已经相对饱和,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今后宏观调控应在培育新需求上着力,体现在财政政策上就是要提质增效,在落实减税降费的同时调整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果。(完)

【编辑:王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