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穷山沟长出“摇钱树”

穷山沟长出“摇钱树”

2020年01月18日 03:54 来源:法制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穷山沟长出“摇钱树”

  图为庆鲁村村民王计堂夫妇在山间巡逻。

  □ 本报记者 王志堂 文/图

  路旁,行道树笔直挺拔整齐排列;山上,新种油松覆盖积雪尽显倔强;沟底,一串野狐狸脚印沿着河道消失在远方。

  三九时节,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庆鲁沟,景色分外妖娆。

  农历小年前夕,《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探寻这个深度贫困县的“脱贫之路”。

  种树

  “前几天这场大雪下得真好!刚种的那些树肯定都活了!”

  “那可不是,等开春大伙儿得加把劲儿,今年争取多种点儿!”

  1月15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庆鲁村村民王丙秀家中时,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他正在和村民王玉科谋划着明年的种树大计。

  2017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丙秀注册了庆森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合作社由20户组成,其中贫困户达到16户。

  像庆森脱贫攻坚造林这样的合作社仅在庆鲁沟流域就有15个。每个合作社贫困户占比达到80%以上。

  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重合,使庆鲁沟和其他沟壑一样,成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典型区域。

  庆鲁沟流域总面积5.3万亩,有8个村598户,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户624人。

  流水下切、溯源侵蚀、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使沟壑纵横成为当地地貌特色。农作物亩产低,为增加产量盲目开荒加剧水土流失,使小流域生态更加脆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多方论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静乐县委托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规划》,通过“山水林田路”流域综合治理,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了起来。

  几年间,沟内6个村1.2万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沙棘、杏树等经济林;8个村的1.3万亩荒山荒坡修建水平沟种植了油松、荆棘来保持水土;15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名社员参加,户均年增加劳务收入1.2万元。据悉,项目完成后,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3.2%。

  “我们合作社去年造林800多亩,人均增收2500多元。”谈起增收,王丙秀脸上乐开了花。

  搬家

  岩子村村民王静今年很高兴——他们搬家了。

  从山沟搬到了县城,从土窑搬到了楼房,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做饭用电磁炉,吃水有自来水,取暖则有地暖。

  这个冬天,5岁的小儿子经常光着脚在屋子里高兴地跳来跳去:“这地是热的哩!”

  看着家人脸上的笑容,“感谢党的好政策!”成为不善言谈的王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我家以前的土窑,靠山挖的,四口人挤一眼,窑里返潮,墙皮一碰就掉。吃水得到取水点挑,做饭烧柴。”1月16日上午,住进新房的王静拿出手机内存的土窑照片展示给记者看。

  住在沟里,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土路。到县城得先步行十里地到丰润镇,然后才能搭上班车,来回一趟得大半天。人出不去,日用品也进不来。买菜买豆腐只能到镇里,为了省事,只能一次多买点儿。

  在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静乐县对沟内除李家会和庆鲁之外的6个村实施了整村搬迁。根据村民意愿,在县城新建了小康苑和利民小区两个集中安置小区。

  2019年7月,王静一家通过摇号分到了一套82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拿着拆除旧窑补偿的4万元,又添了两万元,王静将新房好好装修了一番。

  前几天,赶上县城家电促销,王静又花了3000多元买了个对开门冰箱。

  “今年先买了十来斤肉,没有多买。”打开冰箱,王静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刚置办的年货,“楼下不远就是超市,买菜很方便,要吃咱就吃新鲜的。”

  巡山

  白雪绿松点缀的山间,两名手拿铁锹的老人,一前一后走着,遇到小坡,女的还转身拉男的一把。两人胳膊上戴的护林防火红袖章格外显眼。

  “我说你今天甭来了,你非得上来。这雪还没有完全化,摔一跤不是惹麻烦了!”女的抱怨道。

  “我是义务管护员,巡山也是我的工作!”男的脖子一梗。

  女的叫高计英,是庆鲁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员。男的叫王计堂,自称“义务管护员”。

  老两口在庆鲁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但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

  “家里有29亩地,种点玉米土豆和杂粮一年收入也就9000多元钱,国家种粮直补1600元,扣除花费、种子、地膜、农药和雇工费用,能剩个6000多元就不错了。2014年,全家人均收入才2066.7元。”巡山间隙,65岁的老王给记者算了算账。

  种地不赚钱,“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家中,学校里没有学生,田地里长满圪针(方言,荆棘)”就成为庆鲁沟各村的真实写照。

  庆鲁沟修复工程开始后,老王留了些口粮地,其余的都退耕还林了。考虑到老两口的实际困难,村里聘高计英为生态公益林管护员,还给他们办了低保,让他们参加了光伏扶贫项目。

  “现在,虽然种地只能赚近4000元,但光伏收入、护林员工资、退耕还林补贴等加起来能有28000多元,扣除种子、化肥等开销,我们老两口人均能赚13000元。”寒风中,老王的脸冻得通红。

  “5年之后,你家地里的沙棘、杏树挂了果子,收入还要增加。你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一旁的庆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艮海补充道。

  “可不是嘛!所以我义务护林,每天转一圈儿,这护的不是别的,是咱的‘摇钱树’啊!”说完,王计堂笑了起来,王艮海也笑了。笑声回荡在山间。

  记者手记

  □ 王志堂

  一道道沟沟,一道道坎坎。

  生态林保持水土,经济林增加收入,异地安置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农民虽然进了城,但经济林的收入还是自己的。生态扶贫让曾经的穷山沟长出了“摇钱树”,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目前,沟内未异地搬迁的两个村已经着手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异地安置的村也依靠扶贫车间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

【编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