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国深化医保改革再加码 制度建设拓宽民生边界

中国深化医保改革再加码 制度建设拓宽民生边界

2020年03月06日 2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中国深化医保改革再加码 制度建设拓宽民生边界

  作者 马海燕 张子扬 郭超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5日晚对外公布。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时候,这份文件的出台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这是新时代深化医保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特色医疗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做出了全面统筹规划,标志着中国医保制度将从以往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进入成熟、定型的新发展阶段。

  两个节点勾勒目标蓝图

  “这份《意见》从2018年便开始研究、起草,健全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描述了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路径蓝图。”郑功成告诉中新社记者。

  《意见》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要实现的目标:

  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这两个时间窗口是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考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这之前正三角形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建成;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民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更高。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但医疗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影响着民众获得感。制度碎片化、待遇不平衡、保障有短板、监管不完善、改革不协同,成为医疗改革的难题。

  郑功成表示,面对当前的问题及挑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高效的行动方案,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公平适度”兜底线

  “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内在要求。”此次《意见》指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着力补齐门诊保障短板、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等,都是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的硬措施。

  “这是对人的基本生命权的保障,也是对人权的一种尊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意见》的“公平适度”原则有助于安定人心,解决当下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部分特殊群体尽管有医保报销比例,仍然可能付不起,因此需要建立一些医药费用的豁免制度。”

  在郑功成看来,一个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建成,是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不断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也将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先救治后结算”显温度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收治”的做法受到广泛好评。

  《意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部分做法,就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专门提出了制度性安排。郑功成表示,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意见》将应对疫情的新医保政策纳入中国特色医保制度建设范畴,使其不仅是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性反应,而且上升到国家制度安排,这对于健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意义深远。

  常健认为,医保问题在疫情期间有所凸显,《意见》有助于解决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医疗保障问题,用制度巩固一些现有的成功做法,对今后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如“先救治后结算”“将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方案中涉及的药品和诊疗项目临时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异地就医不受备案等规定限制”等。

  外界注意到,“先救治后结算”面临一些争议,有民众担心部分病人在接受医院救治后没有支付能力。对此,杨燕绥表示,如果包括国家财政、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捐助在内的公共医疗支付体系足够完善,各方一同努力,那“救治后收不上来钱”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专家普遍认为,从长远看,中国仍需坚持和完善依法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完)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