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实干为要民生为先法治护航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

实干为要民生为先法治护航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

2020年05月23日 05:20 来源:法制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实干为要民生为先法治护航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

  □ 本报记者 张维

  与往年相比,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确很不一样。全文仅9500字,创下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的纪录。

  政府工作报告短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一点都未减少。全国政协委员迟日大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览无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我们还是如期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绩,甚至于我们能在5月份就坐在这里开会,都是让人很激动的!”

  从政府工作报告对2020年的工作部署中,可以看出实干为要、民生为先、法治护航等诸多亮点。

  求真务实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先提到的,还是这次疫情。

  疫情来袭,困难大得超乎想象,但我们的前进道路并没有被阻断。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认为,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精准施策,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的确,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以民为先的有力举措,也看到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疫情的因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破天荒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李克强总理还专门对此作出解释:“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民生为先

  在“六稳”和“六保”的背后,有着民生为先的原则,这一原则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曹义孙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的工作部署,包括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包括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低保保障范围等在内的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等,都与民生密切相关。“保民生,就是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目的,我们正在通过稳就业、保民生等一系列举措,走出一条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曹义孙还特别提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生命至上”这四个字,“生命安全是民生的底线”。记者查询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涉及“生命至上”:在提及今年一季度情况时,李克强总理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在2020年的工作部署中,李克强总理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为了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必须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我认为中央政府带了个好头,把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会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沈开举说。

  政府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的简政放权,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有体现: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

  法治元素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压缩,但与法治有关的直接表述依然不少。

  迟日大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在以下九大方面体现出了“法治”元素: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治理能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特区政府的宪制责任;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则特别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谢商华说,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大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知识产权立法、知识产权获权、市场布局、转化运用、维权援助、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当然立法保护也必须加强,要因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废、立、改相关知识产权法。这就需要加快构建知识产权领域社会共治的格局,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有效保护。”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