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非常”手记:从“大会堂里拍画面”到“画面前拍大会堂”

“非常”手记:从“大会堂里拍画面”到“画面前拍大会堂”

2020年05月27日 2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观察)“非常”手记:从“大会堂里拍画面”到“画面前拍大会堂”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从“大会堂里拍画面”到“画面前拍大会堂”

  中新社记者 杜洋

  5月22日,凌晨5点。闹铃还没响,我已经醒了,顺手关掉了睡前设定的三个闹铃。

图为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杜洋 摄
图为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日子,作为摄影记者,早一点出发去人民大会堂排队是多年来“上会”形成的习惯和经验。

  前些年,大家对机位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凌晨三点去排队已经不算新鲜事,有的同行还曾在大会堂外等过一个通宵。

  也就是今年不用去那么早。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2020年全国两会限制现场人数,多数记者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

  这种改变让会议的“画风”也为之一变。

  会议开幕前,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没有了记者摆出的“一字长蛇阵”,没有了密密麻麻的“长枪短炮”,也看不到小跑着突破记者“围追堵截”的代表委员。

  和往年比,广场显得格外安静。会场内的记者数量也大幅缩减,因此基本不需要“抢”机位。

  我进场时间稍晚,拿着相机正准备找一个合适的机位,一个提前进场的同行主动和我说:“我边上没人。”

  虽然没有前几年那种激烈的竞争,但我的压力丝毫未减。

图为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外国记者在现场采访。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杜洋 摄
图为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外国记者在现场采访。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作为为数不多能够亲临大会堂的摄影记者,某种意义上,我的镜头成了许许多多海内外客户和受众的眼睛,他们正带着好奇心,期待着透过我的镜头以全新的视角打量不一样的两会,不一样的中国。

  除了全体会议,外长发布会、“部长通道”等保留节目的“画风”也有明显调整:记者不再到现场,而是在6.6公里外的梅地亚新闻中心远程提问。

  以外长记者会为例,现场的人几乎用手都数得过来。除了少量媒体记者,剩下的就是负责直播的摄像师,以及保障网络信号的团队和一些工作人员。

图为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杜洋 摄
图为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王毅外长的正前方是两块巨大的屏幕。两块屏幕的中间和两边各有直播摄像机位。

  当梅地亚新闻中心的记者开始提问时,画面中会给出特写镜头。通过大屏幕,现场的人能够清楚看到这名记者的面部细节,并清晰听到其所提的问题。

  虽然发布会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发布会的干货依然满满,王毅的回答也依然温暖霸气。总体的感觉是一问一答的两个人正隔着窗户说话,当时我还感叹新科技让时空距离不再成为障碍。

  不过,当我前往梅地亚新闻中心拍摄时,才真正体会到技术虽然带来很多便利,但也有自身的局限。

图为5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设置5G网络,保障高清直播。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杜洋 摄
图为5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设置5G网络,保障高清直播。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虽然满格的5G信号让我们能够流畅看到大会堂的画面,也确保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传回后方,但作为摄影记者却感觉有些异样。

  不同于文字记者无障碍获取信息,隔着屏幕拍现场,让我总感觉有点像翻拍他人的照片,多少有些别扭。

  不过,我们都理解这已经是疫情防控要求下最便利的安排。从现场情况来看,摄影记者们也都做出了调整。

  除了拍摄大屏幕中的发言人,大家还重点记录了发布会新变化、新科技、新形势,尽量获得更多的一手素材。

  此次上会的经历,让我深感在5G、4K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云”端采访未来可能成为文字记者和视频记者报道的常态。

  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相比于在画面中记录大会堂,我们更希望能够在大会堂拍下画面,为一个个历史瞬间留下现场底片。

  希望疫情能够早日过去,让两会报道、我们的生活都走出特殊状态,尽快回归到常态之中。(完)

【编辑:翟璐】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