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代表委员谈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举措

代表委员谈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举措

2020年05月28日 10:07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代表委员谈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举措

  【两会光明视角】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要给人民群众更坚实的保障。”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建立更精准更有效的疫情预防体系,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当前亟须着手开展的重点工作。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指明了方向,要继续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在预防工作上苦练内功。

  建立及时准确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

  “防控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工作,离不开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系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委员指出,“这个监测预警系统要灵敏,要非常灵敏!这是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疾控所需的基本能力。”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监测工作不只是要监测事件、监测疾病,还要监测风险因素。”吴凡委员说,监测风险因素最难,也最重要。

  “疾控现代化首先要求具备先进的监测预警理念。”在吴凡委员看来,风险因素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卫生领域,凡是可能对人造成疾病的因素,都应该进入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视野,包括环保、农业、林业、畜牧业、气象等领域的信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北京医院呼吸科教授、大内科主任孙铁英委员说,“防控工作必须万无一失,否则就会‘一失万无’。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及时、提前,就能为整个防控进程、布控响应举措争取时间。”

  “在这争取来的时间里,如果我们科学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启动健全的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那么无疑将降低风险、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委员说。

  预防工作重在平时

  “让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平时就要注重信息的采集、汇总和综合评估。”这是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观点。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要有不同的具体办法。”吴凡委员进一步解释。

  “同时,要根据不同病种来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和应急预案。”北京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副主任医师班宇侠代表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于自然灾害,尤其是像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具有特殊的致病过程,需要根据这一特点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制度,及早科学制定应对预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和提高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提供基础保障作用,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工作在平时就要下功夫、做扎实。”班宇侠代表说。

  培养保障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才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大夫,疫情防控再次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工作是什么?我认为是培养人才。”孙铁英委员在讲述“湖北保卫战”的亲身经历时,提到最多的是“人才”二字。

  “我们国家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扭转疫情局势,离不开我们强大的医护队伍。但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更多的优质医护人才、医疗科技人才、疾病研究人才,我们国家才能在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时更有底气、更有把握。”孙铁英委员说,“此次会议我提出了建立规范的重大急性传染病诊断方法、提高快速核酸检测能力,抓紧研发传染病接诊、核酸检测和护理机器人等建议,所有在未来需要挺进的医疗难关、科技难关,都离不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张澍委员说,“我国医疗服务总量居世界前列,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医生数量仍有缺口。从今年应对疫情的情况看,一些地区医护缺口的问题仍然突出,基层防护医疗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但我们有信心补足人才缺口,让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需要,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前亟须加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同时重视预防与应急。”张澍委员说,在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教育方面,要以公共卫生与防疫的实践为导向,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

  (本报记者 彭景晖 张亚雄)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