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父亲山”变身记: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

“父亲山”变身记: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

2021年06月05日 1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父亲山”变身记: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
    贺兰山下马鹿在悠闲的散步。 于晶 摄

  中新网石嘴山6月5日电 题:“父亲山”变身记:从“生态疮疤”到“绿水青山”

  中新网记者 于晶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阻滞风沙、提供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被当地民众喻为“父亲山”,但其也曾因遭受过度开挖开采而伤痕累累。6月5日是世界环境保护日,记者走进贺兰山,探访贺兰山生态修复的成果。

  从银川出发,沿山路向贺兰山深入,昔日一辆接一辆的运煤车早已不见,曾经破败的矿坑如今正透出被科学修复后的模样。山峰间还偶尔掠过几只岩羊的身影,让人们一睹这些“山之精灵”的身姿。

  上世纪五十年代,贺兰山丰富的煤炭、硅石资源被陆续开挖开采,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让贺兰山伤痕累累,疮痍满目。

  2017年,宁夏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外区域持续实施了2个阶段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100亿元人民币,治理修复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成效。

  昔日黑灰扑面,今日绿草茵茵。贺兰山正逐渐恢复为自然生态的“主场”,植物和动物正重新成为这里的“主人”。

岩羊在贺兰山下觅食。 于晶 摄
岩羊在贺兰山下觅食。 于晶 摄

  站在贺兰山大磴沟山峰高台处,目光所及,半山腰上绿草轻覆,像一层毛茸茸的地毯,草色环绕着一汪清澈的蓄水池,昔日“伤口”上显露出的生态盎然,让人动容。

  以自然修复为主,让父亲山休养生息,通过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等方式,宁夏自然资源厅正集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贺兰山生态屏障功能,促进各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宁夏相关部门亦转变思路,将矿区转变为旅游资源。

  一路行进,沿途曾运送矿区工人上山采煤的绿皮小火车仍然还在,但已成为人们休闲时观看工业遗址的运客绿皮车。昔日的矿工生活区、工人文化宫、文化活动广场都静静地“停”在那里,成为了工业旅游区的一部分。

  行走在贺兰山中,优美的景色令游客深深陶醉,不时掠过的岩羊和飞禽让人惊喜。“现在经常能看到这些稀有动物,感觉数量上一年比一年多了。”石嘴山市民张女士闲暇时喜欢游览贺兰山,她直言,“贺兰山越来越美了。”

  疗愈后的贺兰山不但发展起了工业旅游,山下的葡萄酒庄、田园综合体等也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焕发生机。石嘴山市龙泉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村民四处打工,现在都愿意留下来发展,龙泉村借助贺兰山外部整治,综合多点开发,乡村旅游搞得如火如荼,从春到秋田间地头都有各种瓜果蔬菜,每个周末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同时,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如今已变成绿地和酿酒葡萄园,使葡萄酒产业与生态保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宁夏自然资源厅已编制完成《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规划(2020—2025年)》,谋划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建设项目35个,建设规模8.24万公顷。未来,宁夏将以“三山”规划为抓手,启动实施一批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建设项目,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