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民族学者王延中:中国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民族学者王延中:中国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2021年08月29日 14:5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8月29日电 题:民族学者王延中:中国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作者 王延中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针对民族工作的第五次中央专门会议,也是十八大以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共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讲话必将促进中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12条宝贵经验之一,且进一步系统阐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拥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归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事实上的共同体。近代以来,在与外国列强的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而且不断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纽带和坚定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把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上述事实、纽带和信念归结在一起的集中凝练和高度概括。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休戚与共的一家人。56个民族的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密不可分。在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当今世界和世界民族之林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整体。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56个民族更加自觉地团结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且能够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思想武器,也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工作在一些地区和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过分强调局部利益、固化民族身份差异、同一地区政策公平性不足等。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就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开创新民族工作新局面。

  正确处理民族工作四组基本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四个“正确把握”既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十分迫切的现实工作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这四组基本关系,对于全面理解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通过民族识别确立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但一个时期以来,民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转变为针对少数民族特殊政策的倾向,使得如何认识和处理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日益复杂化。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界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给出了一个宏观解释框架,但在实践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多元”(56个民族)与“一体”(中华民族)的关系,相关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对实际工作也带来一些影响。

  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和做好新时代党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正确把握”,抓住了理论认识和实际工作中的最大困惑,也指明了解决困惑的思路,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从主线出发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实际上把过去不太清晰的“民族意识”这个核心问题的层次与主从关系进行了区分。作为现代国家的公民,每个国民不仅具有本民族的身份和民族意识,而且还必须树立与强化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和中华民族意识。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本民族的身份和民族意识还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身份和中华民族意识。这些论断显然对处理好本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与上述第二组关系比较类似,“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丰富,关系维度更复杂。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就提出的重大命题,当时提出了既要重视“物质力量”,又要重视“精神力量”两把钥匙,更多从做好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展开论述。此次则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升到辩证法和方法论的角度,在理论认识层面是一个飞跃,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

  以增强共同性为重点切实调整中国民族工作的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党的百年历程和中国民族工作实践中,要继续坚持符合实际、效果突出、有利于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政策,又必须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调整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政策法规,更好保障各民族百姓的合法权益,更好实现各民族公民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公平正义。对那些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形势发展的政策要进行积极稳妥地改革。通过改革,更好彰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落实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此类改革要更好地促进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而不是仅仅像过去主要依据民族身份确定特殊化政策。一方面减少同一区域、相同发展水平各民族之间的政策差异性;另一方面勿使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间相互攀比争取政策。

  全面提升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各国不论什么样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维护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都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国内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在这方面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总结或反思的教训。

  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民族事务治理经验弥足珍贵。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动,民族工作的范围、内涵及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人口的双向流动、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城镇和沿海地区,城乡社区尤其是大中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的聚集,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工作格局的扩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传统内涵。新时代民族工作一定要重心下沉、工作向基层倾斜,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大力培养和培训民族干部,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要坚持法治思维。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精神和依法治国理念,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同时,要认识到民族工作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问题,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