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恢复合法席位50年,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恢复合法席位50年,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2021年10月25日 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2758号决议!76票!50年!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恢复合法席位50年,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10月25日,中国在北京举行高规格会议,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在历史重温的时刻,外界亦高度关注未来中国将以何种姿态与世界互动。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原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基础上,为中国新增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一定位。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中国将践行承诺,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实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日前中国官方发布的《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概括展现了中国在提供公共产品领域的积极作为。

  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看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既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舞台后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是成本和获益超越单一国家边界、跨越不同世代、超越不同人群的共享产品。时至今日,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开放的国际自由贸易、国际安全保障体系与公海航行自由等公共产品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对世界和平发展、国际体系运转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贵洪指出,公共产品的稳定供给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应由大国带头承担。冷战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公共产品主要由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所提供。近年来在西方大国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下降、中国崛起和实力增强的双重影响下,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断增强。

  曾经,中国发展受惠于全球公共产品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如今发展壮大中的中国已由公共产品的旁观者、追随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者、引领者。

  着眼发展合作,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遇和成果惠及各方、造福世界。迄今,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家已达141个,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

  8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今已经真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绘就的这幅共建“一带一路”“大写意”,还将精雕细琢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外界注意到,中国提出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于此:成立亚投行,更多用“铺路架桥”的方式,给参与国家带来实打实的发展机遇;推出国际进口博览会,用“放水养鱼”的形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

  着眼国际安全,从止戈维和到合作反恐,中国始终是安全公共产品的积极参与者、提供者。当地区冲突爆发,中国“蓝盔”战斗在海外维和第一线,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当索马里海盗肆虐,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起航奔赴亚丁湾,为世界各国船只和人员保驾护航。

  着眼健康合作,疫情之下,中国疫苗研发不囿于狭隘的“疫苗民族主义”,更不囤积居奇谋取经济政治资本,而志在造福民众、惠及世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所承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当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全球战疫里的中国担当,让“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愈发可观可感。截至10月中旬,中国已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新冠疫苗,以实际行动破解疫苗“产能赤字”“分配赤字”。

  观察家认为,重回联合国大家庭50年来,中国已成为公共产品的积极提供者,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为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力量。

  50年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那一晚,经久不息的掌声、歌声、欢呼声寄托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盼。50年后,一个致力于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国,正以担当作为的积极姿态,不断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