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以“戒毒”加力“禁毒” 仍未形成成熟模式

2008年12月30日 07:5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对吸毒人员违法犯罪的整治,必须要依靠从源头上帮助他们彻底戒断毒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姜琳卜云彤

  吸毒人员戒断巩固难、回归社会难、复吸率高,是公认的世界性戒毒难题。2006年以来,国家支持全国公安机关试点建设新型戒毒康复场所,其中海南三亚、福建漳州在内的10个场所已投入使用并安置了1600名康复人员,出现毒品渗透率下降、吸毒人员戒断率上升等积极的效果,这将为禁毒提供根本性的支持。

  戒毒康复场所成为降低吸毒人员复吸率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仍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戒毒人员“留不住”现在是各地面临的主要难题。本刊记者综合各方意见感到,总体上看,我国的禁毒戒毒,仍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参与。

  禁毒戒毒需要社会合力

  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新一轮禁毒工作以来,我国禁毒形势总体稳定,但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我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的情况继续发展,多头多样渗透更加明显。特别是国际贩毒势力向我国渗透明显,外籍人员在华贩毒问题突出,形成“境外指挥、境内接应、在广东中转集散”的局面。

  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王均科局长坦言,目前打击国际毒贩困难较多,首先是语言障碍。现在在广东贩毒的一些外国毒犯使用的往往是很生僻的小语种,即使去高校招专门的人才都很难破译毒犯语言;其次是社会管理不到位,“三非”外国人大量进入,出租房屋管理不规范,既不登记也不报告;最后是公安机关内部不同警种配合不够,出入境部门、治安部门和刑事机关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并且打击外国人犯罪的权限在市级公安机关,也就是说市以下的公安机关不能拘留外国人,给查毒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我国新型毒品滥用问题更为突出,仅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就达20多万名,并以相当高的速度逐年递增。受国内毒品消费刺激,广东、四川等地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制造新型毒品较为活跃。吉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副总队长杨玉武介绍,吉林吸毒人员中80%是吸食新型毒品,同以前在娱乐场所聚众吸食不同的是,现在他们多在家里吸食。由于越来越强调保护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公安机关不能轻易入室查毒,也给禁毒工作增加了难度。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干警均表示,禁毒和戒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预防教育和戒毒治疗等多项工作,涉及到公安、民政、司法、卫生等众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宁夏吴忠市公安局戒毒康复中心主任朱玉认为,吸毒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违法犯罪群体,只要吸毒人员的毒瘾还在,不论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有多大,海洛因产生的巨大诱惑都能唆使他们疯狂作案。对吸毒人员违法犯罪的整治绝不能沿袭传统做法,必须从源头上帮助吸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

  戒毒康复降低复吸率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动态管控系统登记吸毒人员已达108万名。登记吸毒人员中,滥用的毒品主要是海洛因,约占总量的78.3%。

  海洛因戒除毒瘾很难,我国吸食海洛因上瘾被强制戒毒以后的复吸率在90%以上。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视员陈绪富介绍,我国在戒毒人员身体脱毒方面已基本解决,但传统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克服“心瘾”。由于传统的戒毒劳教场所是以强制手段对吸毒人员进行执法惩罚,对吸毒人员的谴责、否定的意蕴远多于康复救助。实际运行中,二至三年完全封闭确实有助于延长戒毒者与毒品的隔绝时间,但却让吸毒者自主性降到最低,一旦重新走上社会,很容易又和原来的毒友走到一起。

  为此,两年前国家支持海南三亚、云南开远和昆明等地率先探索,依托现有的劳教管理机构,创建“戒毒康复”新模式。它们建立了以“助”代“管”的新型戒毒康复场所,戒毒人员经身体脱毒后,可以自主选择在这里继续康复,作为回到社会正常生活的“缓冲过渡”。

  记者在三亚市戒毒康复农场看到,这里湖水依傍、树木成荫,配有医疗室、图书室和篮球场,工作人员轻言细语,与传统的强制戒毒场所截然不同。戒毒人员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谈恋爱,有事可以请假外出,家人也能随时前来探视和陪住。用戒毒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模拟的无毒“小社会”。

  来自贵州凯里的戒毒人员李红(化名)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扎着马尾辫,几乎看不到毒品作祟的痕迹。她告诉记者,自己自愿来这里已经快两年了,基本已经不再想接触毒品,每个月都有800元的工资,社会保险也得到了解决。家里人很高兴,觉得她在这里还能像个人样。

  许多戒毒人员经过戒毒康复后,不仅能做到自食其力、安心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尊,找回断绝关系多年的家人,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在广东省肇庆的康复基地,有15对戒毒人员成为恋人;在福建漳州戒毒康复基地,3对康复人员结为夫妻。在亲友写来的感谢信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宇表示,传统的强制戒毒收治人员中,入所次数最多的达25次,复吸率非常高。但新型戒毒康复中心“和谐家园”成立后,已有1806人康复期满回归社会,其中复吸者仅45名,发现复吸率不到3%,结果令人振奋。

  据了解,海南三亚市建立戒毒康复农场后,全市毒品渗透率明显下降,吸毒人员数量减少,参与犯罪者减少,吸毒人员戒断率明显上升。云南开远、福建漳州等地也出现了吸毒人员复吸率降低、刑事案件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有很大改善的趋势。

  成熟戒毒模式尚需时日

  戒毒康复场所是个全新事物,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应,但是在工作衔接,规范化管理,以及公安机关与司法、民政等部门的协调上,各地仍然在不断摸索和探讨,成熟的戒毒模式尚需时日。

  在戒毒康复场所的管理方式上,绝大部分实行的仍然是大封闭管理,即戒毒人员只可以在场所内自由活动,有事必须请假并且严格请假条件,其家人可以前来探望,可以在农场结婚、成家。三亚戒毒康复农场则实行分级开放,其中40%的留场就业人员可以像在工厂工作一样只需请假便可自由进出。尽管相对传统戒毒所自由度已经大幅提高,但是如何“吸引人”、“留住人”仍是目前戒毒康复场所管理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吸毒人员本身比较喜欢较为刺激的生活方式,自控能力不强,戒毒康复场的娱乐活动太少,生活毕竟不像社会上那么自由,因此坚持留下的人员不是太多。以三亚为例,2005年以来与戒毒康复农场签订留场劳动合同的253人中,仅有63人坚持留到现在。占地面积326亩的兰州市戒毒康复中心,引入了很好的工业、农业生产项目,但是目前只有27人强制戒毒期满后在康复中心就业。

  一位戒毒康复中心负责人认为,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戒毒康复场所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一位戒毒康复农场戒毒人员提出,主管部门要落实对留场人员的各项承诺,提高他们继续留场就业的吸引力,比如应该落实假期制度,给戒毒人员更多人身自由,等等,才可以留住人。

  事实上,除公安机关外,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都在积极试验,探索降低吸毒人员复吸率的新方法。2004年6月以来,海南省司法厅专门成立了一个精神戒毒科研攻关小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唤醒戒毒人员的良知。两年后,小组对第一批回归社会的学员进行回访调查,复吸率仅为17%。

  专家表示,无论是哪种戒毒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戒毒人员平等相待,用真情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是拴心留人的根本。”朱玉总结道。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