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太“公文”耐人寻味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答题太“公文”耐人寻味
2009年09月04日 12:54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省副厅遴选评卷工作已经开始。本报昨天的报道说,在答主观题时,有些答卷“公文”的痕迹很浓。而在评卷老师们看来:“答题既要条理清晰,又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显示一个厅级领导干部应具有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才能拿高分!”答题太“公文”,虽然我们不知道这里“有些”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但毕竟作为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一位评委对“公文”体文字给出了“一个优点”,就是行文条理比较清楚,逻辑比较明确。但根据我的经验来理解,副厅考场上的那种“公文”,恐怕与味同嚼蜡的“八股文”意思无二。科举场上的八股文在形式上早就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毛主席差不多70年前批判的“党八股”,今天仍然阴魂不散。如果我们敢于正视现实,就会发现报章上不少领导干部的文章,模样都差不多。倘若不那么刻薄,中性一点儿表述的话,也可以叫做“公文”的痕迹太浓,发不发真无所谓。不知道这个感觉对不对,如今不少领导干部发文章,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露没露脸。所以“作者”本人对篇幅如何、安排的位置如何煞是看重。有的甚至盯着比他级别低的那个人发过多长的文章,到我了,字数横竖要超出他才行。当然,这种现象不为我们广东所独有,因为把一篇领导干部的文章掐头去尾,或者蒙住地名,往往分辨不出是哪里的干部写的。也正是因此,才会有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邯郸到青岛“学步”等貌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闹剧出现。这是答题“公文”化的大前提。

  另一方面,答题“公文”化而缺乏“创造”,未必是考生不具备后面这种能力,而是迎合的结果。迎合什么?迎合说话的“语境”,表现在试卷上就是迎合评卷的人。没有别的,我们日常动辄“测验”的不少考题,即便属于多项选择,也预设了答案在那里;“自由发挥”的题目更预设了思路,偏离了预设的这些,就等于跑题了。参加副厅考试的人,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若干年的人,对这一点想来早已了然于胸。因此,明明是这样想的,却偏偏要那样去说,按照大家平时心照不宣的说话方式。同样是因此,领导干部的个性化语言往往只能出自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之口,动辄“妙论”什么,谈笑风生地解析一个字或一个词,别的人则要谨小慎微。在副厅评卷问题上,考生们想必照搬了先前的做法,不凑巧此番遇到了喜欢个性化的评委,应该说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提前”犯出来,比将来走上岗位再犯显然要好得多。

  答题太“公文”,难逃流行中的八股文风折射的嫌疑,毛主席那么多年前就号召“反对”,看来“反对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主席还说:“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怎么打倒?得需要来自上方的力量才能办到,尤其是身体力行;在我们寻常百姓,也就只能是抱怨一下而已,尽管抱怨和不抱怨没什么两样。潮白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