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报为媒 女工艺师回忆与钱学森通信始末(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以报为媒 女工艺师回忆与钱学森通信始末(图)
2009年11月06日 11:21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郭燕红和钱学森的“对话”,源于《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

  钱学森是大科学家。“小字辈”郭燕红从没想过,自己竟会有和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直接通信的机会。

  1996年3月12日,《科技日报》8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求卓然——记航天工业总公司23所工艺师郭燕红》的报道,文章记录了郭燕红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追求卓越的事迹。

  没过几天,单位收发室通知有她的信。有自己的信并没有引起郭燕红的特别注意,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封信来自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落款处赫然写着“钱学森”。

  郭燕红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信中用蓝墨水钢笔工工整整写道:“航天工业总公司23所工艺师郭燕红同志:我写这封信是因为读了《科技日报》1996年3月12日8版上肖岩的报道《追求卓然》而很感动!想您初到航天领域工作时,我早已退出第一线了;但对您所负责工作的重要性还是有认识的。所以我要对您这位工艺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并祝您取得更高的成就!钱学森”。

  将图纸变为产品,需要借助的就是工艺师的巧妙构思。但在整个系统中,工艺师往往充当无名英雄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设计师们的蓝图变成现实,但在成品中却很难找到工艺师的名字。郭燕红没想到,钱老会如此关心航天系统里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更让她佩服的是,钱老“小”中见“大”,预见到工艺的重要性,体现出一个科学家的战略眼光。

  “研究所的工艺应该和工厂一样重要。”郭燕红说,但一直以来,因为产品没被批量生产,工艺容易被忽视,工艺师的地位也不高,标准化意识淡薄。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航天产品陆续进入批量化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对工艺师的需求也尤为迫切。但人们更愿意往其他容易有名有利的岗位上挤,工艺线留不住人,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钱学森的这封信给了郭燕红很大的鼓舞。但低调的她并没有声张,而是回家与同为航天人的父亲第一时间分享了这个喜讯。当晚,两代航天人开始酝酿构思,几易其稿,并工工整整寄出了一封回信。

  如今13年过去了,记者见到郭燕红时,已经54岁的她短发齐耳,一身工作服,朴实无华,她依然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工艺师。

  “我真没想到钱老走得那么快,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他气色还很好。”郭燕红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就去八宝山送他最后一程吧。”

  话语间,郭燕红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钱学森的那封亲笔信。抬头时,泪水已经夺眶而出。(记者 陈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