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关键词看APEC二十年走向 中国因素凸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四个关键词看APEC二十年走向 中国因素凸显
2009年11月16日 11:2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落下帷幕。今年是APEC从1989年成立至今的第20年。

  20年风雨历程。如今,APEC已成为亚太地区机制最完善、层级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贸易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均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亚太地区也成为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

  回首20年,有哪几个关键词可以总结,又意味着哪些新动向?昨晚,记者连线众专家。

  关键词一:APEC大家庭

  APEC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

  1989年,在澳大利亚倡议下,APEC第一次部长级会议召开。1993年,APEC成员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首次召开非正式会议,提出建设“一个基于开放态度和伙伴精神、由亚太各经济体共同组成的大家庭”。

  中国前APEC高官王嵎生昨夜向记者表示:“虽然当时对于什么是APEC大家庭精神还来不及讨论,但是已经奏响了前奏。”三年之后,在菲律宾苏比克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亚太经合组织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其基本方针就是:承认APEC成员的多样性;容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遵循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共同制定战略目标,每个成员按照自己的国情制定达标路线图。“这对于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王嵎生说。随后在1997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进一步肯定了APEC是新形势下经济合作的全新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昨夜向记者介绍,各国对于现今的“APEC大家庭”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10+3”模式,即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三国的组合,这要求整合三个“10+1”;二是“10+6”模式,即东盟十国、中、日、韩以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组合;三是所谓“亚太共同体”模式,美国希望能够多参与亚太地区的事务,有更多的发言权。王少普表示:“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反映的是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和经济实体的利益。”

  “在新时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强调的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等,正是对于APEC大家庭精神的坚持和发展。”王嵎生说。

  “APEC大家庭”,强调着各成员的多样性,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也多种多样。

  “APEC大家庭”,20年从始而今,正被赋予新的内涵。

  关键词二:贸易投资自由化

  如果说“APEC大家庭”反映了20年前APEC成立之初所提两大基石之一的“一体化”问题,那么另一个关键词便是经济贸易上的“自由化”。

  “‘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问题中向来是很重要的问题,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全球经济紧缩,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王少普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贸易上的摩擦,给彼此经济带来很坏的影响。所以,APEC组织一直致力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

  1994年,APEC成员领导人第二次聚首时,确立了“茂物目标”,提出发达成员在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前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这是APEC发展的里程碑。为实现“茂物目标”,APEC决定以单边主义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落实,并确立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共同前进的方针。

  “这是从战略上对于亚太经济合作进行的引导。尽管APEC从成立之初,各成员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却找到了‘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理念,为所有成员经济增长和繁荣作出了贡献。APEC方式是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的全新方式。”王嵎生说。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反映的是亚洲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APEC20年发展的线索。这次的金融危机更让亚太地区各个国家意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更需要重视贸易投资自由化,成立“亚太大家庭”来共同抵御危机、共同进步。

  在APEC21个成员间,既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有像中国以及一些东盟成员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存在很大差异,但这种差异恰恰为各成员间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昨天会议结束时发表的《新加坡宣言》提出,将进一步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这是APEC未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一直是亚太地区、甚至是全球各国不懈努力的目标。“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持久,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注定各国之间互相需要。”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崔志鹰说。

  关键词三:独特的机制

  昨日电话接通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室副主任龚克瑜答记者问举出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开放与包容”。她说:“APEC会议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为领导人的非正式会晤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对话平台。”

  20年来,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也是APEC得以成功的重要方面。专家分析,正是由于各成员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不能过分突出“强制性”、“有约束力”等强求性字眼,这样反而影响合作的效果。相反,在突出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确定被各成员广泛接受的目标、行动框架和远景方案,执行起来更富成效。

  “APEC这样的多边贸易机制,在国际组织中是比较普遍的。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松散,它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方式,会议最后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各成员仅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有责任尽力予以实施。而这样的组织,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亚洲经济显现的复苏希望,扩大了影响力。美国和日本对APEC也愈发重视。”崔志鹰认为,任何组织成员之间都是“和而不同”的,彼此间必然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要实现“一体化”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可喜的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昨日接受采访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宏源则向记者表示:“APEC成员中有发达成员,也有发展中成员,各国如何在金融、资源、节能减排等诸多问题上,协同彼此内外政策,避免无序竞争,在协商调和的过程中,向着团结一致的方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APEC领导人会议周期间所说,APEC的一个成功之处是很好地处理了成员间的分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APEC成员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注重突出彼此关系中的积极方面,这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四:中国因素

  自1991年中国加入APEC以来,APEC便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随着中国的发展,APEC更加重视中国的声音,重视中国为APEC发展所作的努力。而在王少普看来,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崛起的历史,“这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更进一步带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进一步合作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应该说,在引导亚太经贸合作,营造APEC大家庭精神上,中国功不可没。”王嵎生表示。

  中国的发展需要APEC———亚太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约70%、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70%以上来自APEC成员,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区域经济。崔志鹰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我国还面临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很多问题。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时,更需要向区域各国寻求帮助,实现共同发展。

  APEC的发展也日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总干事戴昭安指出,中国在APEC内发挥着极具建设性的作用,为反映发展中国家问题和呼声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在2004年智利圣地亚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将成立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在2006年越南河内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议成立亚太经合组织港口服务网络;在2007年澳大利亚悉尼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倡议得到各方一致支持……

  “随着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责任。”龚克瑜说。

  亚太经合组织(APEC)秘书处早前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自1989年APEC成立以来,其区域内贸易增加了5倍,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APEC成立20年来,APEC成员体之间的关税也大幅下降。”王嵎生说,“大幅度削减关税,对于贸易的促进显而易见。APEC虽然没有约束性的协议,但对成员间贸易的影响不亚于自由贸易协议,APEC成员正享受着事实上的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好处。”如今,APEC区域内贸易占APEC贸易总量的比例已达67%,远高于欧盟区域内贸易。

  回望20年来路,APEC已成亚太地区机制最完善、层级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贸易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均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APEC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4%,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4%,被称为“半个地球的会议”。

  站在“20”的门槛上,APEC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记者 周楠 见习记者 孔令君)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