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西部大开发 十年一剑战果辉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西部大开发 十年一剑战果辉煌
2010年01月11日 14:04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党和人民、军队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如鱼和水,似血与肉,须臾不可分,永远不能变。

  传承人民军队的一贯宗旨,2000年,全军特别是驻西部地区部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

  十年一剑,战果辉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百井扶贫”、“三北防护林”、“八一爱民学校”、汶川抗震救灾……一座座丰碑耸立在高原大漠、村寨毡房,一个个动人故事在各族群众中流传,温暖着他们的心田。

  水涨船高,国富兵强。军队援建西部大开发,广大官兵在用兵中强兵,在拼搏中快乐,在播种中收获,在奉献中受益。

  执勤巡逻手段更现代化了,装备换代更频繁了,营房像公园了,军装更漂亮了,日常生活都市化了。

  受益何止这些。援建中,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生命力感受更强烈,对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更坚定,对中国国情、民情的了解更深入,对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想得更深更远,与群众的感情更浓厚、更真挚。

  因此,我们深知,援建西部大开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因此,我们懂得,援建西部大开发,永不满足,永不停步。

  我们时刻准备出发!

  骡马队“失业”了,“雪山牦牛”休息了,万里边防更牢固了

  【亲历故事】

  新年前夕,两条新闻让记者吃惊不小:“‘雪山牦牛’尹祥美休息啦!”“骡马队已经‘失业’啦!”

  信息虽然来自遥远的珠峰脚下,但的确真实无误,是西藏军区边防某团政委曾代频通过军用长途直拨电话告诉的。

  惊叹的是变化太快,欢喜的是雪域军人守边的日子好过多了。

  “骡马队”、“雪山牦牛”,曾经闻名全国全军,但他们的故事太悲情,让人崇敬却又生出几分伤感。

  短短几年时间,那些让我们牵肠挂肚的边防军人和他们的守边故事,变得多了些轻松,多了些欢快,多了些幸福。

  全军惟一编制骡马队的边防某团,虽然这个编制目前还在,训练任务仍然很重,战备作用一如从前,但他们已经有三四年时间没有执行边防驮运任务了。

  当年,“雪山牦牛”尹祥美带领骡马队从驻地到哨所,近的有140公里,远的达320公里,来回一趟要走好几天。如今,雪山、冰河、沼泽、原始森林被边防公路、桥梁连接,出入哨所的路程短了,路况好了,骡马换成了汽车,官兵们再不受那些洪水、滑坡、泥石流的威胁了。

  边防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在骡马道上苦斗了近二十年的尹祥美也该好好歇歇了。前几年,各级组织十分关心他,他被提升为人武部部长,后来又被安排病休。

  休息了同样是英雄。尹祥美十多年与骡马为伴,将400多吨物资及时足额送到边防哨所;他140多次翻越雪山、850多次趟冰河,总计行程相当于走了两次“长征路”;他全身有123块疤痕,穿烂了140多双解放鞋,吃掉了70多瓶胃舒平。那几年,他的妻子、父亲、哥哥相继离开人世,他都没能尽到为夫、为子、为弟的责任,心灵的伤痛会多重?

  “现在边防的变化让你想都想不到。”曾代频政委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近几年,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不仅执勤、训练、营房等重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连洗澡、如厕、晒衣、探亲休假等“细小”问题也做得让官兵很满意。

  边防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边防官兵的难处少了、笑容多了,边疆无疑更加巩固了。

  【宏观扫描】

  千里边关一日还。2006年的12月7日,T22/3次列车缓缓驶入青藏铁路起点——格尔木,首批新兵经由青藏铁路输送入藏,填补了我国军事交通史上一项空白。而就在3年后的12月7日,成都军区2009年度新老兵空运工作圆满结束。在9个机场、8条航线上,空运进出西藏和云南部分地区的新老兵已达数万人。

  在雪域高原,住房难、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如厕难现象已大为改观。内蒙古4000公里边防线上,新式哨楼和能生活、能观通、能战斗的辅助执勤点,使骑马乘驼巡逻、地窨子里观察成了历史。新配发的巡逻车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卫星导航、卫星电话、新型电台、远程监控设施一应俱全。

  2009年9月,西藏墨脱至林芝光缆传输系统工程完工。至此,西部边防连以上单位100%联通光缆。视频电话、远程监控、网络互联……信息化的脚步清晰可见。据统计,这些年军地密切配合,为西部修建了10000多公里边防公路,安装了250余套边境监控报警装备设施。管边控边手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西部战场建设日新月异。

  【英模感悟】

  第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凡是繁荣昌盛的时期,都是国富兵强的盛世,反之则是屈辱、衰败和没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选择。国家富了,人民笑了,边防更巩固了,广大官兵是最终的受益者,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哪有父母安康儿女不乐的呢?

  把树苗当娃养,叫沙漠披绿装,军旅人生得到新拓展

  【亲历故事】

  去年8月,杭锦旗武装部政委党栓成被提升使用。前任部长王中强早已当上了鄂尔多斯军分区政委。

  不是说“进了武装部,难得再进步”吗?这个武装部怎么连提两任领导?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个“世界级”沙漠,沙化半沙化面积近三分之二。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人武部官兵靠什么建功立业?

  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封沙造林。

  植树还能当官?别不服气。让沙漠绿起来不亚于练兵场夺金牌,抢险救灾打胜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杭锦旗武装部向当地政府“承包”沙漠1万亩。部长王中强立下军令状,要在鄂尔多斯西北部的库布其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拦截疯狂的风沙。

  一位治沙专家断言,库布其是“死亡之海”,是不可能被治理的。可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王中强知道,沙漠是难有植物,但并不是没有植物;沙漠是流动的,它能来也能走,只要把植物植成片,就能把流动的沙漠固定住,慢慢把它逼退。

  有人讥笑他:想树想疯了。

  头一个春天,王中强带着23个人,背着帐篷,吃住在沙漠48天。然而,沙漠就像一个恶魔,疯狂地向对它挑战的人们反扑。春天植下去的树苗,刚到夏天就已被沙暴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于是第二年再去种。经过多次失败和摸索,王中强终于创造出用干树枝制作三角形沙障,套住刚刚植入的树苗的方法,挡住了风沙的“反扑”。

  受“空瓶插花”的启示,王中强创造了在酒瓶子里灌满水,再插进树苗,埋入沙漠的办法。几天后,树苗全发芽了,沙层以下已长满了根须,来年春天,瓶栽的4000多株树苗全部成活。官兵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名叫“容器植树法”。北京的专家来参观,赞叹说:“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

  王中强提升后,继任者党栓成继续在沙漠里种树,他也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沙漠娃”。

  去年夏天,记者走进这片面积已近十万亩的生态基地,被那条宽3公里、长15公里的“绿色长龙”所震撼。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中,有鱼塘、有凉亭、有游泳馆,匿迹多年的狐狸、野兔、鸿雁、灰鹤等十几种野生动物纷纷在这里养家筑巢,一派鸟语花香、万物竞生的景象,已成为当地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道旁,一株刚挖出的沙柳引人注目。其形如火炬,树叶茂密苍翠。党栓成介绍说,沙柳生于鄂尔多斯沙漠,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只有三四米高,根部扎于地下却像网一样寻求养分向四处延伸,可长达百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

  不择环境、深扎土地、造福于人,沙柳精神不正是王中强、党栓成们的真实写照吗?!

  【宏观扫描】

  10年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各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部队,充分发挥知识密集、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举办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转让科技成果等多种形式,积极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援,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仅总后勤部直属院校,就承担了西部地区重大科研课题及国家专项课题研究400余项,转让科技成果53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亿元。他们还先后派出800多名工程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参加三峡库区滑坡治理、高原水电站建设等工程技术难题攻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节省建设经费20多亿元。

  在援建中增长才干,到地方后奉献才干。2000年以来,全军有计划地将15.3万名转业复员干部安置到西部地区。他们正在西部大开发这个舞台上,不断放大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英模感悟】

  高中级干部的榜样、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万宗林:西部大开发是我军官兵面临的一个新的特殊的战场,在这里,我们履行使命、服务人民,提升了军队形象,个人得到很大锻炼,产生了新的人生体验,生命价值得到拓展和升华。

  进村住户,扶贫帮困,端上豁口碗贴近百姓心

  【亲历故事】

  离春节越来越近,重庆市奉节县人武部部长谭德智的步履越来越匆忙:他要走村入户一一验收年初确定的扶贫项目。过年了,说过的事没办好或者没办到位,群众过不好年,他的心也放不下来。

  谭德智与当地老百姓的心贴得这么近,是有故事的。2002年8月的一天,时任奉节县人武部参谋的谭德智奉命挂职该县双潭乡党委副书记。

  中午,在中良村村民丁关兴家吃“碰饭”。主人递碗过来,谭德智一下愣住了,这是一个有着大小5个豁口子的饭碗。

  谭德智感到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自己。他若无其事地接过碗,起身盛饭,而后席地而坐,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丁关兴激动地端来自酿的米酒:“谭书记,敬你一杯,请原谅我们的无礼!”原来,村民们故意弄了个破碗来“考”谭德智,看他有没有官架子……

  打那以后,谭德智当起了地道的山里人:说当地话,吃“百家饭”,就连开会也把地点搬到村民的院坝里。

  经常走村串寨,谭德智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走进中良村村民王大山家的土屋,眼前的情景让他两眼湿润了:疾病缠身的女主人躺在床上痛苦呻吟,冰凉的锅里只有一些苞谷渣子。“赶快买些米面来!”谭德智当即掏出200元钱给了一旁的村支书。张厚昆老人身有残疾,儿子因车祸身亡,儿媳妇在外打工,孙子被迫辍学,生活十分艰难。谭德智得知情况后,又把身上仅剩的500元钱塞进老人手中……

  坐落在大山之巅的兴隆镇荆竹村,缺水问题困扰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两年间,谭德智在警备区和武装部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先后修建蓄水池2座,铺设管道17公里,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

  康乐镇铁佛村远离县城,山道狭窄崎岖,时常交通阻塞。外地几家泡菜企业曾想在这里建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只好放弃。

  谭德智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与村干部一起反复研究论证修路的可行性,并将报告送到了警备区领导手中。

  一天,为了落实修路资金,谭德智搭乘摩托车冒雨赶往县城,途中突遇山洪暴发,路基被冲毁。在跨越一条水沟时,他不慎失足跌入水中,幸好抓住一旁的树枝,才免遭不测。

  当天下午,当谭德智满身泥浆地出现在地方领导面前时,这位领导被他的拼命精神感动了,当即批示尽快办理。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60多万元的扶贫修路资金很快到位。谭德智带领民兵风餐露宿奋战半年多,终于修通了这条通向山外的致富路。

  2006年10月,谭德智作为军队惟一的代表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特别奖”。去年7月,他作为惟一的人武部代表参加了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军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

  【宏观扫描】

  放眼西部乡村,子弟兵走村串寨行色匆匆,扶贫帮困如火如荼——

  个人包户,连队包村,旅团包乡;定点扶贫,挂钩扶贫,集团扶贫;致富工程,生态工程,文明工程。截至2009年底,驻西部地区团以上单位采取定点扶贫、对口扶贫、集团式扶贫和参加“兴边富民”行动等多种形式,先后建立扶贫联系点17383个、新农村示范点2125个。

  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红色飘带。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全军和武警部队集中援建了112所“八一爱民学校”,改善了西部贫困地区一大批中小学的教学条件。“红军走过的地方阳光普照,长征播下的火种还在燃烧……”这首情真意切、旋律优美的《红飘带之歌》,正在西部一个个崭新的校园里广为传唱。

  这是一片名师带徒的开放课堂。2001年,全军医疗卫生系统遴选出实力最强、条件最好的100所总医院、中心医院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与西部地区条件最艰苦的105所县级医院结成对子,从技术、智力和装备等方面实施支援,千百万群众从中受益。

  目前,西部地区共涌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29个,省级双拥模范城(县)300多个,军民共建点1.4万多个。

  【英模感悟】

  “全国道德模范”、在藏区工作30多年的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在投身西部开发、服务人民学习人民的过程中,部队官兵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加深了与西部各族群众的感情,加深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体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北水神”,爱民如天,在用兵中强兵育兵

  【亲历故事】

  入冬前,干渴的西海固厚厚的黄土中,又喷射出一股甜甜的清泉,老人笑出了眼泪,孩子围着水井久久不愿离去。这是宁夏军区给水团实施“百井支农富民”工程以来打出的第160眼井。

  这项工程原计划为当地老百姓打水井100眼,后来调整为150眼,现在还在增加。在部署新年度工作时,团政委刘智峰说:“每打一口井,战斗力就长一分。我们现在的装备和技术越来越先进,只要老百姓需要,我们就多打井。”

  去年10月,给水团配备了我军新一代野战给水工程装备。一台台崭新的野战钻井机、水源侦察车、工程装备保养车等新式装备列装后,官兵们立即拉到打井现场,通过打扶贫井来检验新装备效能,使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如果说过去40天打一口井的话,那么现在10来天就能完成任务了,工效大大提高,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用兵中强兵。“每次找水打井,我们都按照执行军事任务的程序和要求来组织实施。”据刘智峰介绍,在宁夏彭阳县陡坡村打井时,就是军区司令部给部队下达命令,政治部门和后勤部门通力配合完成的。这种近似实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使援建西部大开发成为在和平环境下强军练兵的平台。

  过去,陡坡村也曾多次组织打井,却劳而无功,被判定为无水区。给水团进驻后,想方设法攻克了一个个拦路虎,硬是在这里打出了3眼甜水井。正是在这次打井中,官兵们探索出建团以来从未用过的水泥井管技术,有效解决了黄土层水量补给不足的难题,既节省了费用,又延长了水井使用寿命。

  翻开宁夏近年来的发展图册,在很多重大工程中都能看到给水团官兵的身影。

  银南引黄灌区开发,他们派出5个连队,连续作业8个月,向世界银行提供了70份水文地质报告和80余幅图件;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建设,给水团官兵首批开进荒原,先后为平罗月牙湖、吴忠黄沙窝、灵武狼皮子梁等多个移民区找水打井,使数万移民安了家;

  内蒙古吉兰泰盐场,一度因盐湖补水减少而濒临破产。给水团先后出动官兵2000人次,为盐场打出53口甜水井,使面临倒闭的盐场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42亿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

  近年来,他们还在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缺水地区打出优质井1200多眼,建成军地兼容给水站多处,不但改善了戍边官兵的饮水条件,还解决了90多个县(市)上千万人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问题,产生了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给水团给群众打扶贫井,连安装配套设备,每口井要花费30多万元。干这样的活,花钱又费力,为什么给水团官兵却乐此不疲?官兵们说:打井打出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追求,打出了团队的核心军事能力。

  常年找水打井,为给水团改善装备、培训人才、提高战斗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去年底,给水团被宁夏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全团先后有28名技术人员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有39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填补国内空白;高山寒地找水成功率,从75%提高到98%;勘定野战井位1300多处,打出战备井596眼。

  【宏观扫描】

  各部队特别是驻西部地区部队官兵,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奔赴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在昆明市东北方向一个叫大板桥的地方,焊花闪烁、机器轰鸣,飞行区场道不断延伸,综合航站楼拔地而起。国家投资230多亿元的昆明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枢纽机场,空军6支工程部队在此展开大会战。

  “西气东输”新疆段,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千里风口”托克逊、“百里火焰山”吐鲁番。这些挑战人类生存意志的地方,令地方许多专业工程队望而却步。接连征战北疆铁路、西兰乌光缆通信线路、兰成渝输油管道铺设等重点工程的兰州军区部队,征尘未洗,毅然挺进“生命禁区”。

  青藏铁路,半个世纪的伟大穿越,几代官兵的使命接力。沿着老一辈铁道兵的足迹,在海拔4950米的唐古拉山南麓,新一代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圆满完成了铁路全线难度最高的第19标段建设任务。

  四川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于前,14万大军冒死突进震中地带,全力构筑生命通道,紧急抢运救灾物资,跋山涉水进村入户,子弟兵在危难时刻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测绘部队编织经纬,黄金部队探矿寻宝,空军部队飞播造林,武警部队处突维稳……

  啃最难啃的骨头,让人民军队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百炼成钢!

  【英模感悟】

  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荣誉称号的李国安:坚持把援建西部大开发与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参加抢险救灾、工程建设等重大任务,全面锻炼和检验部队,在任务中练谋划、练指挥、练作风、练保障,提高了部队的核心军事能力。(记者 欧世金 欧 灿 毛 俊)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