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员的南极回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员的南极回忆
2010年04月16日 18: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合肥4月16日电 题: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员的南极回忆

  中新社记者 吴兰

  2009年10月,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向南极进发,2010年4月载誉归来。16日,记者在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采访了此次科考队的3名成员。他们称在最美的年华,看到了最奇幻的风景,拥有了最深刻的记忆。

  听风起床 晚起并非是懒惰

  李明,中国科大地空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去年10月,搭乘“雪龙”号,踏上南极科考之旅,并成为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的一员。182天的科考之旅,50多天的南极内陆的生活,让这个小伙子偶尔“很想家”。

  李明介绍,在南极内陆,早上起床的时间都非常晚,最早是11点起床,也有晚到下午两点起床的,不是因为大家懒惰,而是早起也会被风困在“家”里。他说,风是我们的闹钟,听着外面风声的大小来判断每天起床的时间。简单中餐后,下午一至两点左右,风的威力减小后,才开始一天工作。

  李明举例说,如果风吹起来的话,自己伸出的手都看不见,十几吨的仓库都会被风吹得很晃,可见风的“威力”。在一次采样中,坐在地上的李明硬生生地被风吹倒。

  据介绍,进入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的10人小队,在南极内陆野外宿营,有时一次宿营长达一个月。李明说,但是他们必须每天搬家,因为风雪会在一夜之间,将门淹没三分之二。

  破冰取样 初见月亮特兴奋

  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遇到了南极史上最大的风雪。这给科考队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女生。姜珊和黄婧都是中国科大地空学院的博士生,在此次在南极科考中,她分别在长城站和中山站采集企鹅的粪便、骨头等沉积物样品。

  在中山站的黄婧说,第一次采样时,需要两个队员半小时以上的破冰行动,而第二次去取的时候,依旧是艰难的破冰过程。而在长城站科考的姜珊说,此次科考遇到南极25年来最大的一次雪,冰墙有4到5米厚,经常早上去实验室“找不到门”。

  初次到南极的姜珊说,因为极昼,南极刚到没看到过月亮和星星。当第一次看到月亮的时候,特别亲切和兴奋。而黄婧说,有时候半夜两点以后,还在等“极光”出现,披着“被子”的他们一看就是几小时。

  如幻梦境 “南极人”很友善

  黄婧说,在南极遇到的“南极人”都很友善。不管是俄罗斯,还是捷克、智利的科考队员,在偶然相遇时都很友善。有时还可以搭乘其他国家的科考队的“顺风车”回站。她说,那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感觉人人都很团结、友爱。

  姜珊在南极过了她的25岁生日,收到很多祝福还有大厨特意送上的生日寿面,虽然上面只有胡萝卜、土豆,但是意义不一般。他们说,圣诞节、过年的时候,不同国家南极站点间都互相邀请参加PARTY。

  科考很艰辛,但南极很美。李明说,在到达南极时候,一位老师说,格罗夫山的每一步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有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姜珊说,每次科考前都期望返程的时候“有路可退”。但是他们如今回忆南极科考的日子,都表示,弥足珍贵,此生难忘。 (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