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艰难中前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艰难中前行
2010年06月20日 09:3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老年医院的生命关怀病房。姜宏宁摄(图片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5月6日,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老年医院正式成立临终关怀病房,这是北京市三级医院中的首家生命关怀病房。一个月过去了,这里的临终关怀病房运行效果如何,反响如何,笔者近日前去探访。

  医院的负责人告诉笔者,首期设有30张病床,半个多月的时间已收治20多名患者,送走了4名患者,“需求很大。”

  临终关怀需求潜力大

  “虽然医生说没办法治疗了,要回家休养,但我们还是坚持排号等床位。”王女士的姐姐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近半年的时间,现在医生告诉家人已经无法治疗,要求病人回家休养。

  与王女士姐姐有同样遭遇的患者及家属不在少数。冯先生的妻子也是不治之症,他说:“如果回家静养,我无法照看她,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她又会胡思乱想,觉得家人放弃她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目前,由于专科、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对于无治疗前景的患者,医生都建议其回家休养。但是,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无异于死亡的宣判。

  设立关怀病房,一方面是对晚期肿瘤患者给予临终关怀,适当治疗;另一方面是给予人文关怀,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慰,好让他们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北京老年医院在成立关怀病房前曾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顽疾之一,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有220万人,死亡病例约160万人,由于肿瘤发病机制的复杂和诊疗水平的限制,不少患者确诊时已过黄金治疗期。

  一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夫告诉笔者,大夫愿意接收早期发现或未确诊的患者。因为这样的患者治愈率高,康复速度快。一旦肿瘤出现复发,再次入院,治愈难度加大,治愈率会降低,治疗痛苦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出现成为必然。恶性肿瘤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老年人也将面临多种普通并发症困扰,导致其无治疗前景,仅剩的生命时光被痛苦折磨。

  一位绝症患者家属告诉笔者,好几次遇到父亲昏迷直接拨打120,在医院抢救过来后,医生总是建议其回家休养。因为儿女都有工作,白天照顾老人的问题只能请保姆解决。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未来夫妻二人要共同赡养4位老人。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俊哲一直在关注“临终关怀”课题,他认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

  “让老人含笑离开人世”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有一名患者住进北京老年医院关怀病房仅四天就离开了人世。

  这位患者7年前曾做过手术,去年秋天病情复发。复发后半年的时间内,不仅花费了几十万元的医药费,患者也在经历着治疗的痛苦。而患者在关怀病房度过的最后4天时光,是最轻松的4天。没有过多的检查项目,没有过多的创伤治疗,没有过多的诊疗费用,更多的是医生护士给予的心理抚慰,更多的是最简单的治疗。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家属也同意不使用呼吸机,不上插管,让其安详地、无痛地离开。

  对于患者而言,长期的治疗已经使家庭背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到治疗晚期,很多患者已经无力再支付大额医药费,疼痛所带来的折磨更是与日俱增。

  关怀病房的出现,正是本着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降低患者诊疗费用,使其安静地离开。

  北京老年医院关怀病房主任姜宏宁告诉笔者:“医院采取姑息治疗的方式也许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延长生命有时是延长痛苦。”

  同样,在山东省青岛市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四方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这里的老人多是卧床的重疾患者。“让老人含笑离开人世”,是这里每一个工作人员最大的心愿。

  护理人员专门为卧床老人准备了翻身卡,上面写着“左、平、右”三个字,护理人员每隔两小时就要按照卡片上的顺序和方向为老人翻身。平日里他们还会和老人聊天,亲切地称他们为“张爸”、“王妈”。医护人员通过专业的护理减轻老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到更多的爱和慰藉。

  护理工作多半是又脏又累,每天都要与老人的痰液、脓液、鼻涕、呕吐物、大小便打交道,看着老人遭受疾病的折磨,承受老人过世的悲痛……但四方护理院院长谭美青认为,每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都需要得到临终的关怀与照顾。护理院成立至今,共为600多名高龄老人提供了服务,260多位老人在安详中离去。

  临终关怀事业艰难前行

  在临终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多数绝症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时,通常会经历愤怒、否定、沉默、面对、配合几个阶段。且多数病人很难度过前三个过程,并存在自杀等危险。

  正因如此,不少家庭选择向患者本人隐瞒病情,但姜宏宁主任说,“患者也有知情权,让患者了解病情、正确积极地面对死亡才是对病人最好的尊重。”

  在心理护理中,一方面是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向患者解释病情、认识病情、进一步理解治疗是有意义的,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另一方面,是对家属的心理护理,对其进行死亡教育,先让家属正视死亡,再让其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中西方传统人文观念不同,对死亡的认识不同,很多患者不能正确理解死亡、面对死亡。在临终关怀工作中,让患者了解病情、正视死亡、更合理地安排剩余的生命时光,则成为目前临终关怀事业的难点。

  目前,一些设立关怀病房的医院,一般每周都设有精神心理科医师查访日,增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

  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对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的主要模式有:宁养院、社区的临终关怀家庭病床、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等。但多以社会福利及民营为主体,而具有临终关怀病房的综合性医院只在个别城市的个别医院才拥有,且数目甚少。

  据了解,我国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能真正享受到这项服务。三级医院一般不收治此类病人,主要原因是经费问题,其次多数医院考虑自身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及病人所承受的过高的经济负担。

  开设关怀病房,医院承受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北京老年医院的关怀病房也仅仅正式开设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来未来的发展,姜宏宁主任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看看效果,进行总结再做打算。”

  在国外,社会爱心人士、义工等都会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中。中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功的运行模板,临终关怀事业仍然在探索中。

  姜宏宁主任呼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扶持,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临终关怀事业中,陪伴临终病人,送他们安静地离开人世。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