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忘年交”忆路易·艾黎:他对甘肃山丹就像故乡般熟悉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12: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路易·艾黎,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并发起组织工业合作社运动。20世纪40年代,他带着60多名学生和27名难民工人,马拉大车携带学校设备和物资,翻山越岭来到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在此建学校、盖工厂,开创了“教学+生产”的教育传奇。

  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路易·艾黎在中国晚年生活的“忘年交”王自刚,他虽已80岁,却清楚记得,1973年,76岁的艾黎第三次重访山丹,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这位慈祥的老人。

  【同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 王自刚

  1973年是第三次(艾黎重访山丹),我是山丹一中接待组成员,跟他近距离接触,但是没有说话。(当时)天下毛毛雨,(甘肃省)外办和对外友好协会陪同同志,把雨伞给他(艾黎)撑上,他说不用,你看,龙首山没有戴“戴帽帽”。山丹有个谚语,龙首山戴帽帽,大雨下得起泡泡。所以他说,没有戴“戴帽帽”,所以就不会下雨,结果就没有下雨,大家感到艾老对山丹太熟悉。

  【解说】王自刚说,1973年,艾黎参观李桥水库建设时,引经据典,希望当地重视溢洪道建设的作用。

  【同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 王自刚

  1973年,(艾黎)他来以后,去了李桥水库,从西头走到东头,(发现)没有溢洪道,他说没有溢洪道不行,他讲了一个故事,山丹有时候雨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下了大雨,发生山洪,把山丹南关城一下推倒了,他说溢洪道还是要建,不然水大了以后,对大坝有影响,下大雨老百姓要吃亏。

  【解说】1979年,艾黎再次访问山丹,时任山丹县文化馆馆长的王自刚陪同参观。王自刚回忆说,当时文化馆内展出了艾黎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工作期间使用过的工具,艾老看到后,眼睛里闪着光,高兴极了。

  更让王自刚难以想到的是,1980年3月14日,他收到了艾黎的一封信,要将收藏的历史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

  【同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 王自刚

  1980年3月14日,他直接给我写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北京的住所,有一些古董,我想把他送给山丹文化馆,作为你们的藏品展出。

  【解说】艾黎晚年提出的修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兴建培黎图书馆、重建山丹培黎学校三件事都在山丹完成。王自刚成为这其中重要的执行者和联络人。

  采访期间,王自刚还将与艾黎的往来信件铺开展示,信件内容大多是关心中国现代陶瓷发展、山丹职业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而最让王自刚感动的是,在北京整理文物时,艾老给的50元钱。

  【同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 王自刚

  第一天(整理)文物,我也没工作多少,成效也不大,结果出门的时候,他把我拦住,从大包里掏出50块钱,要往我手里塞,我说艾老,我出差有补助费,李建平是艾老的秘书,也替我说话,艾老,老王来的时候,有补助。(艾老说)你不懂,你不懂,山丹很苦,在这里干什么都要花钱,我觉得就这个举动说明,(艾黎)他热爱中国人民,他从每一个细小问题上来表现出来。

  【解说】3700多件文物由王自刚先后从北京接运到了山丹。1982年,85岁的艾黎还特意从北京赶来参加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开幕式。

  1987年,艾黎在北京逝世。遵照遗嘱,他的骨灰一半撒在山丹四坝滩上,另一半安葬在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

  如今,走进山丹,依旧可见艾黎“印记”,艾黎大道、艾黎国际大酒店、艾黎纪念馆……艾黎俨然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符号和名片。

  艾庆龙 丁思 高展 甘肃张掖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