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汤显祖留给今人的“梦”文化

2010年12月28日 16:20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今年迎来460周年诞辰。

  汤显祖号称“东方莎士比亚”,其实有些辱没他。因为这种定论的出发点,是西方文化中心论。汤显祖就是汤显祖,他独一无二,而且具有时空不朽性。他的代表作《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至今常演不衰。尤其是《牡丹亭》,全本昆曲不仅风行中国,而且远播海外,青春版《牡丹亭》流行于大学校园。此外,各大剧种,现代影视剧,对于《牡丹亭》也有近乎偏执的挚爱。

  有人说中国人是传统、中庸、刻板,那是表象。其实,中国人特爱梦,中国文人尤甚,从梦蝶的庄周,到梦游天姥的李白,浪漫主义的豪情一直在中华的天空里悠游。汤显祖也是爱梦的文人,不同于他的前辈,他既不发庄周散淡的哲学奇思,更不像李白那样要经天济世,而是要把文学的梦想朴实化普世化,同众生结缘,与红尘同梦。娱乐公众,大众文化的繁荣,其实并非始于今日。

  必须纠正公众的认知误区,以为南宋理学以降中国社会就是封建礼教无缝覆盖,中国一派封建压抑而毫无生气。其实不然,有明一代,市民生活那是相当的繁荣,商品经济带来了民间自主意识的苏醒,挥洒个性,追求爱情,是市井街巷的常态。所以,因应市民文化的元曲到了明代融合新时代的市民生活得以更快发展,更催生了明代小说的繁荣。从“三言二拍”到《金瓶梅》,后人无论是叫“世情”抑或“艳情”小说,但都说明当时市井文化的繁荣。生于1550年的汤显祖,虽说属于士大夫阶层,但浸淫于时代的风俗流习,因此对社会的关注尤为深刻。加之他出身世家,在青年时代已是闻名天下。当时的宰相张居正为了儿子们科举,曾经派自己的叔父拉拢汤显祖,同科陪衬,并许诺科中前列。汤显祖人格高洁,言“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足显其性情中人。其34岁中进士,官声斐然,文以戏曲为最重。

  他为官之地,在留都南京,金陵故地,文采风流,给这位大才子带来了汩汩的创作源泉。他的风采风流,蕴藉于江南;他的刚正,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在此境遇之下,他是踏入了市场红尘,体味了当时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因此,他对百姓的爱与恨,不惮以最大的浪漫去艺术化。但是红尘世界初萌的自主意识和市民文化,依然是非主流的,并不为主流的礼教世界所兼容。因此,他才会以“梦”的形式去解构现实,抒发他的理想。《牡丹亭》是他人生理想的幻境,也是他对人性自主的向往。所以,哪怕时光流过460年,现代人对《牡丹亭》依然追捧,其流韵的人性是不朽的。

  有趣的是,就是在当年,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出,迷倒了无尽的少女。其中有一位叫做俞二娘的,感叹自己的命运如杜丽娘,最后忧郁而死。汤显祖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这说明,当年汤显祖就是十足的明星,拥有无尽的超级粉丝。可以说,《牡丹亭》就是当时少女们怀春梦的象征;也可以说,汤显祖称得上是言情小说的大腕儿。这种爱情和人性的梦,有温婉,有哀愁,有悲喜,有归宿……

  因为对官场黑暗的痛恨,因为一向以“非圣无法”自命,因为敬慕他所钦敬的激进思想家李贽,所以他在行为上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在言辞上更是被时人称作“狂徒”。但正因为如此,他写官场的梦,是另一种情景。《邯郸记》和《南柯记》皆是如此,既有无尽的讽刺,也有宗教的无常,因此演绎的是人生如梦、富贵无常的虚幻色彩。

  这样的梦,对于一个对现实不满的智慧文人而言,是必然的。

  因此,人们不难想象,在其之后,中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曹雪芹。一出《石头记》,千古《红楼梦》,人们从中可以读出,金陵十二钗的爱情、人生梦境中,有着杜丽娘的影子;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败亡中,则是富贵如浮云的幻梦。在我看来,曹雪芹显然是吸收了汤显祖“梦”文化的精髓。

  今日,《牡丹亭》依然流行,现代人的爱情不必再像杜、柳二位那样闷骚于梦境,但是现代人的生活与追求里,同样还有其它的梦。尤其文人,如何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发现梦的浪漫与苦痛,奉献出激发现代人思考和共鸣的艺术作品来,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张敬伟)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