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媒:中美就亚太安全对话凸显两国"借力"新尝试

2011年05月23日 1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双方共同签署了“中美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财长盖特纳共同出席闭幕记者会。中新社发 张炜 摄  

  中新网5月2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文说,中美专门就亚太安全事务进行双边对话,意义非同寻常,是两个大国彼此借力的新尝试。这种对话概念的诞生并即将成为现实,既是亚太地区新形势使然,也是两国经过长期相互审视和多次较量之后而作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正在调整各自的战略思维,双方追求战略利益的手段也在改变。

  文章摘编如下:

  中美之间第三轮战略和经济对话达成若干共识,其中一项就是同意就亚太安全事务进行双边对话。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共识。

  亚太安全首次成为双边对话课题

  把亚太安全作为双边之间的专项对话课题,这在中美各自的对外双边关系中都未曾有过。美国虽然和日本、韩国、澳洲都有传统的盟友关系,但从来没有专门就亚太安全事务设立双边对话机制。

  美国和中国不仅不是盟友,反而时常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但两国之间却能建立这样的安全对话渠道,显然是不同寻常的。

  至于其中的原因,至少有几个是很明显的。一是美国从来没有真正地把上述任何一个盟国当做平等的伙伴来对待,因为作为盟主的美国是不会跟小伙伴在平等基础上做出决策的,它所需要的只是盟友的追随和支持;其二,无论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还是美国正在拉拢的印度,其国际地位、国家实力和外交能力都不足以帮助美国维持亚太地区的安全秩序。

  从中国的角度看,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就亚太安全问题建立双边对话机制,也是不现实的。

  可以这么说,中美同意专门就亚太安全问题进行双边对话,这一决策本身体现了双边关系中正在酝酿的新趋势,那就是“认可”、“尊重”和“互需”。具体地说,双方愿意认可对方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愿意尊重对方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双方都需要得到对方的谅解、合作和支持。

  这个新趋势意味着中美两国的战略思维已经发生大转变,标志着双边关系已经来到一个转折点。尽管中美两国依然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但亚太地区的新形势使双方都做出了相同的判断:只有合作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才能为自己创造利益。这种判断将直接影响各自的亚太战略和外交政策,其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中美之间的非盟友关系将变得比传统盟友关系更加重要。

  简言之,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日本、韩国和澳洲依然是不可缺少的盟友,但在新的亚太安全格局中,只靠这些盟友是无法满足美国的利益需求的。美国既要确保传统盟友的支持,又要获得非传统盟友的合作,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且使这些利益获得最大化。

  中美应如何培养和建立互信

  根据双方的意愿,中美亚太安全对话机制可望在今年年底之前正式启动,双方似乎都有一种紧迫感,更有积极的期待。对话机制在开启之初能否顺利,能否为未来的安全合作奠定基础,关键不在于能否立即达成某些具体共识,而在于各方能否从对话中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和诚意。双方必须首先培养和建立相当程度的互信。

  如何培养和建立互信?第一,双方应该开诚布公地阐明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真实意图;第二,双方必须坦诚地阐明自己的具体关切,并尽可能理解和照顾对方的利益诉求;第三,对于可以进行合作的事务,双方必须有实际的合作行动。既然是为寻求合作而对话,双方就应该尽力避免把对话变成相互指责和扩大分歧的平台。总之,只要双方都认为这种对话是值得的,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中美专门就亚太安全事务进行双边对话,是当今世界新旧两个大国相互借重、彼此借力的新尝试。这种对话概念的诞生并即将成为现实,既是亚太地区新形势和新趋势使然,也是中美两国经过长期相互审视和多次较量之后而作出的决策。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正在调整各自的战略思维,双方追求战略利益的手段也在改变。

  假若亚太安全对话机制进展顺利并逐步走向成熟,中美两国就有可能摆脱历史上新旧两强难免一战的宿命,从而为未来世界确立一种和平共存、相辅相成的大国关系新模式。概而言之,假若中美能够共同塑造和主导亚太地区的新安全秩序,那么,二战遗留下来的亚太地区旧格局就有可能逐渐淡出。(杜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