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亚洲周刊:台湾人才外流与人口下降的背后

2011年08月23日 1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23日电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刊文说,台湾人口负成长,台湾女艺人明星日益热衷嫁给大陆富二代,这都是人口流动的指标现象,由这些现象已可看出台湾的衰退似乎已成了一个大趋势。由台湾中高人才的净流出,到台湾因经济压力,中产阶级越来越不敢生育,已可看出提振经济、增加民众所得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是台湾当局有这样的能力吗?

  文章摘编如下:

  这几天,台湾发生两件密切相关的事,很值得拿出来探讨。

  其一,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发表了一份“人才宣言”指出,台湾由于薪资偏低,留不住人才,已成了高阶人才的净输出地。目前台湾每年移出的人口约为二至三万,大多数是白领阶级。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台湾非但找不到优秀的外籍人才,也留不住本地生产的人才,这将迎来台湾的人才断层,甚至降低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

  其二,台湾“内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生育数字,2010年台湾的总生育率,已由2009年的1.03跌到0.895,即是说台湾每对夫妇一辈子平均生育0.895个小孩,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这个数字也意谓着台湾进入人口负成长的阶段。而人们不愿意生育的三大原因分别是经济负担、社会环境不稳定、没把握尽父母责任。这三大原因其实仍只是一个,那就是台湾社会经济现况与前景不佳。

  上述两件事,一个涉及人才,一个涉及人口。它们都是重要的指标,如果将这两件事延伸讨论,我们已可说台湾由于社会经济前景不良,已有可能带向“社会退化”的阶段,这不能说不是台湾的危机。

  熟悉台湾的人士都知道,台湾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乃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在那个年代,由于经济良好,人民所得持续增加,加之“政府”调控得当,社会的贫富差距亦在适当范围内,那是“人生有梦”的时代,一对普遍夫妇,只要勤俭持家,到老总会有自己的房子,子女多少也可念到高中高职,努力一点甚至可念到大学专科或以上。在那个时代,生小孩并不会令人畏惧。

  但那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1990年代后的台湾,早已不是亚洲的经济成长点,加上台湾历任“政府”缺乏远见,并不能为台湾设定良好的产业政策及财经政策,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于是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遂进入了倒退阶段,最明显的乃是台湾薪资所得持续低迷,以今年为例,它只达12年前的水平。另外,则是台湾持续为富人减税,赋税收入的不足则以赤字举债为主。这已严重的恶化了贫富差距,新的有钱人税缴的越来越少,政策已成为了他们的利基,中产阶级则在缩小,买屋及产子已不再是人生的目标,而成了人生的恐惧。

  由于税基日益崩坏,“政府”调控经济的筹码也日益减少,当然像教育这种部门投入减少,教育工作者收入也日减。教育工作者收入不佳,公立中小学当然质量日降。在都市富人较多的地区,贵族式幼儿园和小中学崛起,当今台湾都市地区要让小孩受到较好的教育已成本日高。整个台湾社会的发展正走向阶级社会,这是台湾社会的崩坏,而崩坏自社会经济始。

  在一个经济恶化的社会,最先出现的乃是高级人才的大量移民外出。高级人才是泛亚洲化的人才,必须由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所供养,当供养条件恶化,他们就会移出。近年来,台湾高级教育人力急速向大陆、香港及新加坡移出。香港及新加坡早已“国民平均所得”逾三万美元,台湾今年才首度破两万,这种所得的巨大差距已使台湾更难留住中高级人才;至于大陆虽平均所得低,但它的薪资弹性大,未来发展前景大,也对台湾人才形成极大诱因。

  近年来台湾每年人口移出二至三万人。对这种人口移出的压力,台湾官方只是想用“政府”预算对相关部门采弹性薪酬制度。某些特别人物或职位可用预算提高其薪酬,问题是台湾整个经济都在崩坏,只有少数职位可以高薪,它究竟能有多大的帮助,值得怀疑。薪资水平取决于经济,当经济日趋恶化,薪资弹性即很难变大。这乃是台湾中高级人才净流出的原因,除非台湾改善经济,否则这个趋势即难改变。

  对台湾普通百姓而言,真正严重的乃是平均薪资的长期低迷,而其它支出如房价、子女教育成本也日趋腾贵,这时候人口总量及总素质即会降低。近年来台湾乡镇男子收入难增,许多人娶不起妻,而往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找外籍新娘。

  台湾人口负成长,台湾女艺人明星日益热衷嫁给大陆富二代,这都是人口流动的指标现象,由这些现象已可看出台湾的衰退似乎已成了一个大趋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台湾中高人才的净流出,到台湾因经济压力,中产阶级越来越不敢生育,已可看出提振经济、增加民众所得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是台湾当局有这样的能力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