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零食怀旧

2013年05月10日 15:23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老家无锡有个主打“八零后怀旧”主题的饭店,我没光顾过,但一直好奇。近日又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怀念童年零食,提到大白兔奶糖、泡泡糖、红豆棒冰、糖葫芦、山楂片等。我努力地回想了一下,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有关经历实在乏善足陈。

  故乡不是没有零食。美国有线电视“发现频道”的工作人员曾身穿防爆服试验中国人的爆米花机,现场米花飞溅,直冲摄影棚顶,让老外叹为观止,也引发了一大批中国青年的美好回忆。但在吃食素来精致、多彩的江南,爆米花实在排不上号。十丈软红中,园林胜概,诗酒风流。“书寓”、“堂子”之类可能是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专利,但日常饮食却是人人不可或缺的。余生也晚,童年时代适逢内地刚刚改革开放,物质生活还没有极大丰富。不过,当日苏州采芝斋出售的各色瓜子、蜜饯、麻饼、酥糖、卤汁豆腐干等也曾识荆。为什么我没有对那些念念不忘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教育”的结果。我读小学时,老师、家长极力宣传的是勤俭节约,正经吃饭,不吃零食。记得阿姨曾带我去南货店买过桃片,舅公也为我买过鸡蛋油饼,但我吃了腹泻,他们也因此被外婆骂为浪费又添乱。那时我也完全没有“独立理财”、消费休闲的意识。

  最初我没有零用钱,读中学时每月可拿一元、五元到十元零花钱。因为没有吃零食的习惯,我也从无囊中羞涩的窘迫感。同学中也有爱好零食者,课间去学校小卖部买袋牛肉干、买个面包,或者放学时手持一卷果丹皮边走边吃。但作为乖孩子,我并不羡慕他们,反倒为自己不贪嘴的“美德”沾沾自喜。

  另一个原因是那时的零食口味实在一般。父亲曾说他最爱的童年零食是云片糕和酥糖,我很不以为然。云片糕或曰雪片糕是面粉制作的长方形点心,雪白的一片片黏在一起,略有甜味。小时候我最恨的是每片没法彻底掰开,往往断在中间,吃到最后,剩下一块干硬的砣砣,食之无味,弃之又不好意思。童年的云片糕不但质量一般,吃起来又干又沙,外包装的红纸还常会褪色到点心上,让我看了更是不爽。

  酥糖倒是细滑香甜的,但也有致命缺点:太酥了。采芝斋的玫瑰酥糖那时是裹在白纸中的一长条,打开包装,里面分作四方块。我最爱的是每块之间略有韧性的带状糖条。糖带中裹着的糖酥美则美矣,但很干,一不小心就“沙尘”飞扬,不喝水吃的话容易呛着、噎着。父亲教我一个吃法:先把糖带吃完,然后用包装纸做成小漏斗状,把糖酥倒进喉咙。这就更像游戏,而不是吃点心了。

  某天我在下午四五点、学校放学时坐公交车。只见爷爷奶奶们左手提着孙儿、孙女沉重的双肩背书包,右手递上牛奶、点心,不外是汉堡、三文治、面包、蛋糕等洋吃食。孩子们吃得香甜,一面还在喃喃抱怨学校食堂的中餐难吃,对馒头、花卷等看不上眼。

  零食者,顾名思义,是正餐之外开胃、解馋的小吃食。但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吃饭不为求饱而为赏味已是奢侈,“乱花钱”买零食更是人人谴责的恶行。但清贫也让人学会俭约生活,健康生活,感恩生活。(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冯 进)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