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安倍胆敢破坏中美大国关系?

2013年08月22日 11: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8月22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2日刊载《安倍胆敢破坏大国关系?》一文,文章指出,美国透过话语权的推波助澜,渲染“中国威胁论”,将符合本国利益的片面构思,逐渐变成美日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倡议。日相安倍晋三则顺“再平衡战略”之势使力,排斥中国,重筑称雄大东亚的竞争优势。但安倍政府对内煽动狂热的右翼民族主义,将会破坏美中大国关系,安倍政府应不敢铤而走险。

  文章摘编如下:

  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规划两手策略:一方面与中国的战略暨经济对话持续;另一方面,构建与日本的特殊新关系。然后,再利用美日特殊关系扭转或逆转美中的大国关系。

  现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地缘经济要比军事力量对地缘政治所起的作用还大。中国经济贸易成长,无论在商业和地缘政治上,却构成美国近2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亚洲经济与区域安全同步发展之际,重返亚太的再平衡,必须透过军事、外交、政治、经贸和商业等手段,善用经济策略,维持美国在亚洲的既得利益。为推动再平衡战略,美国需要与一个亚太盟邦,建立新的特殊关系,共同遏制中国的崛起。

  日本之所以被美国拣选为新的特殊盟友,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系亚洲最富裕国家、工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优质,劳工教育良好而勤劳、国民教育程度最高、储蓄率和投资率高,科技也最发达。

  美国,10年前,对日本的要求过多,日本能够满足的太少。在日本,美日安保体系的联盟关系,从未有像如今这般受到日本民众的欢迎;以“中国威胁论”作推动力,运用强势话语权的推波助澜;强调美、日新战略特殊关系,对日本的重要性,不下于对美国的重要性;使特殊新关系,由美国的片面构思,逐渐变成为美、日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倡议。

  世界经济走向区域自由贸易集团化,美国打算以其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克制或取代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ECP),牵绊东盟十国加一(中国)、加三(中国、日本、韩国)、或加六(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

  如何构建美日新的特殊关系?关键的一步是促使日本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该协定系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在商业方面的核心,要把南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联合到一起。

  根据美国开放的货品市场、贸易救济、食品安全措施、竞争政策、智能财产权保护、投资限制、卫生环保、劳工环境、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标准,规划出的高规格与全面性的贸易协定,不见得符合拉丁美洲、大洋洲、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就得与12国谈判。此一协定苟能吸收日本加入,势必如虎添翅,能更有效地排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影响力,能更广泛地稳定欧巴马政府在亚太的既得利益。

  为建立新的特殊战略关系,美、日两国各有盘算:

  美国透过话语权的推波助澜,渲染“中国威胁论”,将符合本国利益的片面构思,逐渐变成美日双方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倡议。

  日相安倍晋三则顺“再平衡战略”之势使力,仿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邻为壑,利己损人,刺激出口,丰收其不当利得;又经由货币宽松政策,任日圆贬值,令进口物品价格上涨,带动通货膨胀的压力,进而逼出大量储蓄,带动消费;排斥中国,重筑称雄大东亚的竞争优势。

  日本经济摇摇欲坠,濒临破产,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国债沉重如山,10,040,600亿日圆,大于东盟10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3倍,大部分是超过5年期限的公司债务,成本是定期还本付息,债务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0%,但外国持有的日本债务仅占8.4%。

  日本人口超过1.27亿,出生率下降,工作的人口少,高龄化人口增多,社会福利的需求,难以维持。增加税收,又会影响经济成长,即使加税,亦无补于事。

  安倍政府是否会挺而走险,对内煽动狂热的右翼民族主义,破坏美中大国关系?亦令中美两方颇不安宁。(赵国材)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