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靖国神社继续成为中日关系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3年08月22日 13: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日本3内阁携百余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规模是往年两倍  来源:深圳卫视

  中新网8月2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刊载《日本对华焦虑与参拜靖国神社》一文指出,日本总是在国际上寻找对象展示自身强势来满足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政客看到了为其国内政治形象加分的机会。所以,中韩的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反对声浪越高,日本政治人物就可能在国内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也就是靖国神社不断成为中日关系挥之不去阴影的原因。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部分内阁大臣今年携大批政要,在日本二战战败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规模超出往年,安倍首相虽未出席,但也向靖国神社捐赠了祭祀费。日本政要的这些高调活动,自然刺激了中国和韩国敏感的政治神经,再次激起了两国对日本侵略所造成的屈辱历史的集体回忆,引发了中韩官方和民间的强烈抗议。

  对于安倍政府来讲,政治权力刚刚在最近举行的上院选举中得到巩固,并没有通过参拜而获取国内人气的强烈政治需求,同时日本急需修复与东亚邻国,尤其是作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的双边关系,为其刚刚复苏的经济继续输液。因此日本政要的参拜举动,并不能从政治、经济的现实利益角度去解读,可能需要从国民心理层面去加以分析。

  某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和邻居生活状况的比较。对于日本而言,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仅涉及到国家对本国历史问题的态度,也是这个国家对其两个重要邻国当前态度和感受的现实反映。虽然靖国神社所引起的外交纠纷,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二战甲级战犯被列入名录祭祀,就已初现端倪,但总的来讲,整个80年代,中日关系的良好势头并没有因为靖国神社问题而受到太大影响。

  在日本国内,当时由于大多数民众对这个问题关注度不高,政客也没有太大动力去过度炒作和消费这一议题。当时,在满足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方面,右翼政客主要把矛头对准了有可能在经济上赶超的美国,这其中以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反映得最为典型。崛起中的日本,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为民族主义情绪的主要宣泄对象,中国和韩国由于和当时日本的经济差距较大,而没有成为日本国内最吸引眼球的外交议题,相反,在整个80年代,因为冷战战略需要和经济合作,日本对这两个东亚近邻的态度还相当友好。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政客也就不会反复利用靖国神社问题来赢得选票。

  进入90年代以后,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日本的发展并没有沿着《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中的轨迹超越美国,反而陷入了两个“失去的十年”,经济陷入停滞。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韩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与日本差距日渐缩小。尤其是中国崛起的速率,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明显加快,并在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率先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韩的超越引发心理压力

  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仅仅过了10年,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就超过了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由于中国年均增长率仍遥遥领先于日本,且“安倍经济学”政策造成了日元大贬,因此短期内中日经济总量的差距仍将进一步扩大,这加深了日本的对华焦虑感。同韩国相比,日本在产业上的优势也在缩小。近年来,韩国三星、现代等品牌的崛起,对日本的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竞争威胁。

  更让日本国民心理难以承受的是,崛起的中国在社会、外交、军事领域都展现出了更为强硬的姿态。在去年的钓鱼岛风波中,中国官方加强了在钓鱼岛周边领域的军事、行政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靖国神社、钓鱼岛这些可能引起两个邻国强烈反弹的议题,都可能使日本政治人物在国内政治中得分,政客也可以利用这些涉外议题,重新凝聚本已十分低迷的国民情绪。中韩的反对声浪越高,日本政治人物就可能在国内获得更多的支持。

  靖国神社祭奠的240多万死者中,参与二战中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占了大多数,其中还包括被定罪的甲级战犯,因此任何政要的公开参拜和祭奠,必然引发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强烈抗议。尽管事隔半个多世纪,但大量的教科书记载、文学和影视作品,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抗日题材纪念馆等,都时刻提醒着中国人勿忘那段耻辱的历史。

  尽管中日邦交早已实现正常化,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密切,民间往来也很频繁,但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日本是一个同世界其他国家很不同的国家,这不仅在于它在近代给中国带来的伤痛最大,更在于它没有像德国那样,对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进行深刻反省。

  在中日70年代恢复邦交的时候,两国领导人都希望双方能超越历史,永远友好下去,然而,戏剧性的是,中日关系始终未能走出历史的阴影,靖国神社问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次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中日关系便因日本政要的参拜与否变得跌宕起伏。

  中曾根参拜后的10年多时间里,再也没有日本首相参拜,其间中日关系发展良好。直到1996年桥本龙太郎首相再次参拜,中日关系立刻出现波折。此后,在小泉纯一郎首相时代,小泉不断的参拜行为,虽提升了其国内人气,但严重影响了日中政治关系,中日开始出现“政冷经热”的发展态势,这种奇怪的双边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虽然安倍暂时考虑外交压力而不会参拜,但靖国神社问题仍将继续成为中日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陈刚)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