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报:屡现“遗珠之才”是中国社会之痛

2014年02月14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14日电 加拿大《星岛日报》13日社论称,中国一些在某方面具备禀赋的青少年,由于未能获得适当的机会与平台,不得不在岁月流转中虚耗才华。这种遗珠之憾,是社会之痛,也暴露人才培养、遴选、保护之失。狭隘人才观之弊,是中国社会之痛,也是中国在深入改革中必须速加解决的问题。

  文章摘编如下:

  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向来人才济济,近期创下大陆收视纪录并掀起网络热议的两文件电视节目,让人对那些广泛存在于民间却鲜为人知的才子,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文件原创音乐节目中,长年不得志的音乐制作人、为梦想坚持在北京打拼的“北漂”女子,以及九岁开始写歌的“少女奇才”,各凭自己的原创作品一炮而红;而在另一文件地方电视台的科学真人秀节目中,被诊断为“中度脑残”、仅读过小学课程的二十三岁山西农民周玮,仅用一分钟时间,即心算出十六位数字开十四次方的高难度数学题。

  通过电视媒介提供的娱乐化平台,他们终能于公众视野中一展所长,由默默无闻的人海一分子脱颖而出。仅管其才华是否昙花一现仍有待进一步验证,但他们的故事却吸引大众,去关注那些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现实。

  在生活中,为何还有许多像这些秀场新丁一样,有才如斯,却无法在自己的人生轨道里,通过努力赢得上升空间?为何“正统”的教育体系会将周玮这样看似智力低下、却拥有某方面惊人天赋的特殊群体拒之门外,让他们长期生活在受歧视的环境之中?而放眼中国,又有多少怀揣梦想、不甘平庸的有才者,期待社会打破僵化的人才观樊篱,期待自己被发掘,能够寻得发挥所长的人生舞台?

  人才观的僵化早在七八年前已引发教育界激烈讨论,但时至今日,依然未见大幅改观。这一状况既有所本于两千年的儒家道统,又受形规于现有教育体制;既体现在对人才的狭隘定义上,又表征于“唯文凭论”的人才使用观上。

  中国古代自有科举制度以来,社会总将读书人考取功名视为唯一正途,历朝所出状元、进士无数,莫不是朝廷定义的经世之材,却不能为王朝挽回日薄西山终致末路的命运。而那些丰富了中华文明色彩的科技、艺术人才,又往往被视作“奇技淫巧”之徒,等而下之。

  如今的人们寻幽揽胜时,仍会对“状元及第”之所青眼相看,倾羡于中状元所带来的利禄功名,却鲜闻有人质疑那些所谓的“人中龙凤”,究竟果真是彼时的国家栋梁,还是满脑唯有“八股”,于国家发展毫无建树甚而有害的文化僵虫?这一思想盲区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了今人对现世“功名”的价值取向,以及甄别人才的标准。

  而近年应试教育痼疾日盛,职场“唯文凭论”的门坎步步抬升,孩子由幼儿园开始,便被迫陷入智力、体力、家庭财力与能力的全方位竞争。

  社会齐齐向上拼的结果,一方面使得狭隘的人才观更为僵化,另一方面,又使得社会能为人才提供的机会过于单一,对某方面表现特出、却不符合职场主流需求,或者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造成挤压,使其无法在才华崭露之时,获得应有的呵护与培养;而像周玮这样的特殊群体,更无法摆脱歧视,获得公平对待。遗珠之才,也因而只得散落茫茫人海,无法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有用之才。

  狭隘人才观之弊,是中国社会之痛,也是中国在深入改革中必须速加解决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已着手高考改革,命题更倾向学生的个性化与终身发展,但这仅仅是一小步。在高考之外更广泛的领域,究竟该如何避免遗珠之才的屡屡出现?这不仅需要政策的制定,还需要全社会改变人才观念,不同的机构提供更多可供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教育界拿出勇气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

  面对遗珠之才,社会当如何处之?当那个为梦想坚持了十年的“北漂”女子站上舞台,宛如斗士般吼出“第十一年若不后悔,就再磨一把剑”的锥心之唱,观众在为她的执着感动之余,更期待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磨“剑”不息的才子,有一天获得机会一试锋芒。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