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个坟场,三段巴拿马历史

2014年07月30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30日电 香港明报30日刊文,作者讲述在巴拿马三个坟场的旅游见闻,以及其中折射的三段巴拿马历史。

  文章摘编如下:

  旅行看坟场这个习惯,是友人邹颂华启发我的——这个Lonely Planet作者,几年前在香港创办了一个本地旅行团,带人游览香港坟场,从中看香港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事实上,有什么地方比坟场更值得一游?每个城市都可找到它,每一个都不同,而且在坟场中可以读出这个地方的历史、宗教、艺术、文化。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几乎都是免费的!

  于是在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城,我开始了我的坟场游,在陵墓之间认识这个国家的过去。

  无名十字架 铭记法国无法完成的工程

  巴拿马算是年轻的国家,它曾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在1903年独立成国,至今才一个世纪多一点。要了解这个国家,不得不从与它忧戚相关的一项工程入手——那就是今年刚好建成100周年的巴拿马运河。

  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端的Miraflores水闸不远处,有一个漂亮的坟场;在翠绿的草地上,整齐地布满了几百个小型的十字架。这些金属十字架只有齐膝高,漆成白色,每个十字架上都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数字。墓地中间有一个纪念碑,上面用法语和西班牙语写着“纪念在巴拿马运河工程中逝去的法国人”——这正是法国人兴建的无名墓园,铭记着那段法国人无法完成的工程。

  苏黎士运河之父失算了

  世上大概没有一项工程如此与一个国家的国运相连。巴拿马运河经历过两段兴建时期,第一段是法国人于1880至1889年期间兴建,第二段是美国人由1904年续建,至1914年完成。无论是欧洲人还是美国人,都虎视眈眈希望修建运河,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以便利各种货运和生意;然而建运河一点不容易,谁有这样的经验呢?刚好,就有一个,就是曾在埃及任外交官的法国人雷赛布(Ferdinand de Lesseps),他也是苏黎士运河工程的负责人;纵然这项工程不知耗了多少人的性命,但他终究完成了这项世界级工程,使他名利双收,也自然成为兴建巴拿马运河的不二之选。

  已届古稀之年的雷赛布,本可以挟着威名退休,但他选择了兴建巴拿马运河,而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错的决定。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异常困难,无论是地形和气候,都使工程进展缓慢;而山野瘴气、黄热病和疟疾等传染病更加是工人的杀手。有估计,在法国兴建运河这十年间,死去的工人达2.2万人;这些工人主要来自加勒比海国家的黑人,也有许多华人和欧洲人。但无论死者是哪国人,2万多人竟因这工程而死,可以想象到工程有多惨烈。

  十年死两万人失败告终

  工程开始后不足十年,法国公司宣布破产、工程中止、雷赛布更差点要因此成为阶下囚。法国公司据说为这个工程投入了接近3亿美元,失败后希望以一亿美元把它卖出去;结果是,美国在1904年终于把工程经营权、铁路连机器全都买了下来,盛惠——4000万美元。如此惨痛的经历,叫法国从此远离巴拿马,墓地可能是法国在巴拿马所剩不多的历史遗物之一了。

  华安义庄 见证华人移民辛酸史

  众多死在运河工程的人之中,少不了华工。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第一批华人在1854年坐船抵达巴拿马,为数700人,被安排来参与巴拿马铁路的建筑;而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工作和思乡情切,许多人或染病或自杀,魂断巴拿马者众(巴拿马当时仍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到了法国修筑运河时,估计参与工程的华人有4000至5000人,对运河的建成,功不可没。

  坟墓夹杂中西文化特色

  其实自160年前中国人来到巴拿马以后,就有华人在此落地生根。在19世纪末,除了出卖劳力,一些华人也开始做些小生意,餐馆固然是最流行,但在各行各业都有华人的身影,无论是进口批发还是杂货零售,华人渐渐在巴拿马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既落地生根,自然也想到死后葬身之处,于是华人社群开始希望拥有自己的墓地。他们成立了“华安公社”,经过努力,终于在1882年——即法国开始巴拿马运河工程不久——购下了一块风水景甚佳的斜坡地,这就是“华安义庄”。

  现时“华安义庄”位于巴拿马城的旧唐人街不远处,附近还有一个更大的巴拿马人坟场,叫Cementerio Amador。义庄内的坟墓夹杂着中西文化特色,既有华人坟墓的风格,却又竖立了一个个十字架;坟头上写的亡者数据,有的是中文,有的是西班牙文。墓旁有数间公祠,分别由不同籍贯的旅巴华人所建,如古岗、花邑等,也反映出在巴华人社群的构成。

  3个马年 从归根排华到回归

  “华安义庄”有着一段甚为巧合的历史。我请教了在巴拿马出生的华人历史学家谭坚,义庄于1882年购入、1883年奠基,这年是马年;而在一个甲子之后,即1942年,义庄则因为当时政府的排华政策,被政府强行租赁了一半,对当时的华人来说是莫大的伤害。

  事实上,1941年是巴拿马排华浪潮的高峰,当时具纳粹思维的总统推出“巴拿马主义”的排外运动,不单针对华人,也针对黑人、印度人和犹太人;他收紧“非西班牙母语种族”的这些“限制移民的种族”的孩子,即使在巴拿马出生,也不能得到巴拿马国籍,政府更侵吞没收这些“外来种族”的资产(义庄正是一例),致使当时许多华人决定离开巴拿马。

  幸好这场排外风潮并没有愈演愈烈。这个总统在1941年就被赶了下台,之后虽再两度上台,但也两度被罢黜;而华人及其他“外来人”也得以在巴拿马较融洽地生活下来。直到今天,巴拿马有约13万华人,占国家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一些华人也已在巴拿马生活了四、五代;然而义庄被强行“租赁”的土地,还是要等到一个甲子之后——即1992年,也是马年——在谭坚和其他华人社团的争取之下,得以从政府手上归还予华人。奠基、没收、归还,各自刚好相隔60年,3个“马”年的巧合,见证了华人在巴拿马的移民史。

  美国墓园诉说外交角力的潜台词

  如果说,法国在兴建巴拿马运河是失败者的话,那成功者肯定就是美国。自19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在考虑于中美洲兴建运河,以利美国的贸易利益;后来法国兴建巴拿马运河失败,美国就决定“冷手执个热煎堆”,以低价购入运河的经营权,继续兴建运河。可是运河不单牵涉到经济,也关乎军事和国家安全,当时的哥伦比亚政府就对美国的参与颇为犹疑,谈来谈去都总是谈不拢。

  为夺运河 支持脱离哥伦比亚

  要知道,美国“帝国主义”的称呼可不是白叫的;为了掌握巴拿马运河,美国可以去到好尽。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眼见与哥伦比亚在问题上胶着,于是派人接触巴拿马的反政府军,支持他们革命,让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建国。在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发生政变,正式宣布独立;美国则从古巴和牙买加调动两艘战舰配合,使哥伦比亚的军队无法到达巴拿马平息革命,鞭长莫及只好眼睁睁看着巴拿马离哥伦比亚而去。美国在3日之后立即宣布承认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新政府也投桃报李,在独立之后半个月就与美国签订了条约,美国正式取得了运河的永久租借权。

  大半世纪两国冲突连连

  自此,巴拿马就成为了美国在中美洲的重要“伙伴”。美国在1914年完成了运河的兴建,为了“保护运河的安全和利益”,在巴拿马驻有军队,亦设有军事学校;二战时,巴拿马更驻有接近7万美军。因此,在巴拿马城的西北部,有一个偌大的美国墓园Corozal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墓园建于1914年,至今安葬了5000多名美国人,他们都是曾参与兴建巴拿马运河或在美国军队服役的军人和家眷。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巴美关系却不是一帆风顺。1964年有一巴拿马学生在对美国驻军抗议时被美军枪杀,引发大型示威,美军杀害了22个示威者,惨剧震惊世界。1977年美巴签订协议,将运河的租约订为1999年12月31日期满,届时运河将移交巴拿马政府管理。1989年,美国先对巴拿马施以经济制裁,再派出5万多军队入侵巴拿马,捉走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指其贪污和参与贩毒,并解散了巴拿马的国防军。1999年12月,美国正式移交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也正式从巴拿马撤军,美巴关系自此趋于平等及和平。

  在那美国墓园的翠绿草地上,数千个白色墓碑整齐地竖立,那正代表着过去百年美巴两国千丝万缕的关系。(林辉)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