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侨报:日本高官要为秘书惹事“埋单”

2015年01月14日 14: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华侨报:日本高官要为秘书惹事“埋单”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中新网1月1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秘书”一词出现于中国汉代。日本明治维新前,中国传来的“秘书”一词沿用汉语中的意思,直到从欧美引入近代企业制度后,“秘书”才演变为职种。日本社会已经将管理、约束好秘书视作日本高官的义务,一旦秘书出问题,日本高官就需要负起不可想象的连带责任。

  文章摘编如下:

  现代日语中对“秘书”的通俗解释是“总务的专门家”,一般分为企业高管秘书、学者秘书、艺术家秘书、医疗秘书、律师秘书、项目秘书、议员秘书、政府高官秘书、公共团体高管秘书等9个种类。

  在日本,秘书作为一种职业,既不神秘也不特殊。很多大学及专门学校开设了秘书专业,从事该职业需要通过专门的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一般分为总务、文书、信息处理、接待等四个部分。企业等民间组织的秘书,往往一辈子从事秘书职业,基本不会出现转岗或者“空降”至其它部门担任领导的情况。

  日本公司里,无论是否担任秘书,“秘书力”和工作能力一样重要。职员不管职位高低都要掌握很多与秘书相关的能力。现实使得日本的秘书资格考试在年轻人中异常热门。而且,不是只有女性才能作秘书。在日本公司里,拥有秘书资格的男员工也不在少数。一位参加过考试的29岁男性伊藤说:“我要借助这个考试,提升自己的礼仪水平和交际判断能力。我们把它叫做‘秘书力’。”

  由于日本信奉精益求精的职场精神,女秘书除了辞职,往往干一辈子,自然不会永远青春美丽。因此,日本女秘书更注重气质。至于装点公司门面的“看板娘”,多由前台接待员来充任。

  至于议员、政府高官等公务人员的秘书,不仅事务繁忙,监督与约束更是严格。根据日本《国会法》第132条的规定,国家承担每名国会议员两名公设秘书、一名政策秘书的工资,此外的私设秘书则由议员本人承担费用。只有通过了非常严格的“国会议员担当秘书测验”,才有资格担任国会议员的秘书。因此,虽然国会议员有选择秘书的权力,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而且,国会议员不得选择自己的配偶及65岁的人担任秘书。

  政府高官秘书也有严格的限制。根据日本《国家行政组织法》的规定,首相的秘书为5人,负责各方面事务,其他省部级正职每人配一名秘书。首相秘书由内阁官房选任,大臣秘书由各部人事部门选任,级别一般为科长。

  担任过大臣秘书的人员,晋升也需要与其它公务员一样参加晋级考试,不可能出现“飞跃”的情况。由于日本的政府高官不具备越级提拔秘书的权力,因此秘书们对高官自然也不会产生人身依附关系,更不会以身涉险去进行不法勾当。

  因为国会是日本的最高权力机构,对于国会议员的秘书,各项管理则更是严上加严,最出名的就是“连坐制”。日本《公职选举法》第251条规定,国会议员秘书如果被发现在选举期间从事过违法活动,无论议员是否知晓,该议员都会被取消资格,而且此后5年内不得参选。自1996年以来,已经有小池政臣、高祖宪治、德田毅等18名国会议员因为“连座制”,丢掉议员资格。

  除了法律上的高压线,秘书一旦出事,大臣、议员们还要承担各方面的连带责任。1988年7月,日本各大媒体曝出里库路特公司以低价向政界人物赠送公司未上市股票。1989年4月26日,时任日本首相竹下登的秘书青木伊平因卷入其中,在东京自杀。6月3日,竹下登内阁因此总辞职。日本法院经过仔细调查,至今也没有发现竹下登参与其中的确凿证据,但一名秘书“出事”还是推倒了整个内阁。

  2010年5月11日,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宣布辞职。就在两个月前,小泽的秘书大久保隆规因涉嫌非法接受日本西松建设公司巨额政治捐款,被东京地方检察厅逮捕。虽然没有找到小泽牵涉其中的证据,但从道德责任上他也必须下台。最后,小泽被迫离开民主党,从此在政坛上一蹶不振。

  2010年6月15日,因秘书涉嫌酒后触摸一名女子臀部,日本第一位华裔大臣莲舫在内阁会议后召开记者会公开道歉:“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这种事情绝不应该发生,我对此向公众道歉。”

  由此可见,日本社会已经将管理、约束好秘书视作高官的义务,一旦秘书出问题,高官就需要负起不可想象的连带责任。职业化、法制化、透明化的管理,不仅没有让秘书成为日本的隐形特权阶层,反而让高官成天担心秘书在外面给自己惹事,最后阴沟里翻船,切实负起监督责任来。(蒋丰)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