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看博士返乡记:与其指责他 不如找出可行办法

2015年02月28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农村的“留守”老人 冯志军 摄  

  中新网2月28日电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写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疯转,这位博士生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文明的思考。美国《侨报》27日发表社论称,与其指责这位博士生的无奈甚至有失理性,倒不如找出治理问题的可行办法。

  文章摘编如下:

  一篇《博士返乡手记》引发了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探讨。这些年类似的讨论太多了,眼前这篇同其他文章比起来算不上上品,还有观点上的硬伤。但把它作为再次探讨大陆城乡问题的破题还是颇为合适的。

  首先得把文章中有失偏颇的判断除去。作者抱怨高度发展背景下人们少了人情味同时又抱怨农村老家人的市侩、虚伪。但是人口流动带来的全新社会结构正在重塑人们的人际关系,作者口中的“原子化”实际上体现为对个人人格、隐私、尊严的普遍尊重,这恰是孕育新型“人情味”的基础。曾经远离父母和大家族赴他乡奋斗的人恐怕都清楚传统的人情味从来都和攀比、嫉妒等阴暗心理状态共生。

  所以,这些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陷入对所谓传统温情的怀念,那是一叶障目。但换个角度想,作者得出这种判断却又可以理解,因为传统社会结构、生活状态被打破后,新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作者痛心地讲述农村空巢老人在家里去世却无人知晓,但熟悉当下中国的人们都清楚,子女们不是不想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只不过他们仍在城里为房子打拼,即便拼下了房子和有保障的生活也缺少照顾老人的基础设施,而制度上的障碍更让老人们离不开老家,比如医疗报销很难异地解决。

  子女们可以不离开老家么?城市或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发达的市场及资源集聚至少可以赋予普通年轻人以发展机会。这也恰恰说明为什么子女们不回老家发展,哪怕那样可以更多照顾老人。

  《手记》不过是又一次破题,对这条奇怪链条的探讨这些年呈井喷状态。与其指责这位博士生的无奈甚至有失理性,倒不如找出治理问题的可行办法。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