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落日 晚清大变局:一切从学会读史开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帝国落日 晚清大变局:一切从学会读史开始
2009年09月02日 17:1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作者:袁伟时

  出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二○○四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到办公室去拿东西,无意间发现一个同事躲在角落里读书。因为好奇,就要了来看。那本书,就是《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这本书,当时我只读了二十来页就被人家要走了。此后,曾跑到附近几家书店去问,都被告知没货。再后来,打电话到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销售部,对方同样告知我没货。就这样遗憾地搁置下来。

  此后,我在豆瓣网和孔夫子旧书网上了解到,这本书在香港也有一个版本,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但是身居内地,无缘得以一窥真的面目。再后来,我在网上发现,《晚清大变局》本身也有香港明报版的复印本,售价是一百元人民币。江西人民版的也有复印本,价格不太清楚。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最终还是搞到了一本一九九二年版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是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有朋友说,这本书,是江西人民版的前身。在国内,诸如《晚清大变局》这样一本书,有如此多的热心读者在寻求,有如此多的故事在传说,又有如此多的版本在流传,我想,除了袁伟时先生,无人能出其右了。

  写了这么多关于《晚清大变局》一书的文字,自己都感觉像是野狐禅。不过,据我了解,很多读者在谈到袁伟时的著作时,都是赞不绝口的。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基于两个前提的存在:其一,眼下正处于一个读史的热潮;其二,袁伟时先生带领大家与古人与历史对话,这工作做得很有趣。

  就第一个前提而言,我想不免拾别人一点牙慧。我们为什么要读史?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了解古人的生活,当然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也包括古人的趣事和逸闻;其二,试图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寻找到一点社会发展的轨迹。前一种目的,随便读读历史常识就可以知道。因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此类的野狐禅和段子式的文字。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是很多读书者的兴趣所在。对于几乎所有读书者而言,大家都认为历史是可知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努力揭开历史兴亡的规律就是每个读史者所最好奇的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袁伟时先生带领大家与历史对话的问题,就必须得谈一谈历史的真伪问题。众所周知,因为种种原因,不是每一本教科书都在说真话的。为尊者讳、等级制度以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等丑陋的潜规则等问题的存在,搞得历史就像迷宫一样曲折迷离,让初学者满头雾水,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怕死的史官,比如当年崔杼杀害齐庄公那件事就是一个例子。

  面对锋利的刀斧,写历史的人硬着脖子秉笔直书,结果连杀数人,人家仍然照实写了。但问题是,杀头这件事情不是太好玩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污七八糟的政治黑幕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所以,聪明的人就干脆玩起了文字游戏,搞“曲笔”。至于连曲笔都不愿意玩的,就干脆你说什么我写什么了。史官变秘书,也不是太稀罕的事情。

  除此之外,干扰我们读史的,还有意识形态问题。比如历史上,就屡屡有人为曹操翻案。一会儿曹操是一个奸臣,一会儿又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至于黄巢,一会儿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一会儿又是吃人肉的、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和暴民头目。甚至是,文学家鲁迅先生也遭遇类似的尴尬,一会儿是“战士”,其文字被称为“匕首”,一会儿又成了性格偏执、反对传统与国学的激进派。

  够了,不晓得拿破仑还是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有人因此说,历史是强者的说辞。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读书的人,想要知道历史的真相究竟有多么艰难。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素养,又缺乏警惕之心,后来的读书者,面对前人留下的只字片章,又该如何判断?那感觉,就像那英所唱的一样,“雾里看花”去了。

  读史的人应该学会辨别是非,养成拨云见日的本事。而这种本事,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训练。至于袁伟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睿智的长者。他的著作,其中也恰恰暗含了某种解密的钥匙。熟读其作品的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满纸的兴亡规律、价值观念、变迁路途和真知灼见。这些,难道不是一个读史的人所梦寐以求的吗?袁伟时先生,不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吗?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既是文化生活的消遣,本身更是了解真相的钥匙。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如此多的人都提倡读史的重要原因吧。

  岳麓书社日前出版了袁伟时先生的一个系列:袁伟时书系。该系列总共有九种,目前面世的有六种,分别是《晚清大变局》(最新增订版)、《告别中世纪——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增补新版)、《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修订版)、《风骨.风情.人生》、《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增补版)、《文化:中国与世界》。

  翻读这本书,我突然想起了袁先生在《告别中世纪》一书中所说的话。他说:“新文化运动至今没有完结。它滥觞于鸦片战争前,现在仍在我们身边。”在《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中他再次发问:“为什么一百多年来一再提出的观点往往仍被人们当作新鲜见解?” 我甚至还想起了他在《晚清大变局》一书中所慷慨留言的那句话:“时代需要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这些见解和问题,无不震耳发聩、惹人深思。

  前不久,有幸读到《华商报》对袁伟时先生的专访。在谈到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为什么如此艰难时,袁先生说,1215年,英国就制定了《自由大宪纲》,成为社会的契约。英国社会后来的发展和社会的法制与此有很大关系。不要将中国一百多年来社会的转型艰难归罪于某个人,要看到原来的社会有缺陷,文化有缺陷,才造成后来的变革这么艰难。

  “这样的角度看历史,眼光很宽,看问题也就比较深刻。这就是读史的好处。”袁先生还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揭示真相是我的责任。”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冯 磊)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