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世相:好文章在山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人文世相:好文章在山水
2009年10月21日 18:03 来源:中新网-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清代才子张潮有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古人的文章,就是我们的“案头山水”。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的天才越高,他就越能够深刻而广泛地拥抱大自然。”中国人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只用在养生保健,没有自觉用在文学理论上,像李白那样成功的大诗人,正符合了别林斯基这一文学理论。古人的文章多半用在阐发圣人之道,并不重视与大自然的融合。实际上好文章多是那些融入大自然的作品。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与其它名家不同,他们多融入了大自然的气息,像《永州八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皆有人们喜欢的理由。《古文观止》真正让人们喜爱的,同样是那些寄情山水的文章,《桃花源记》《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皆为山水寄情之作。“文章是案头之山水”,这话说出了读书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美丽山水居然能堆上我们的案头,这才是读书的真乐。张潮为什么不说“文章是案头之圣贤”呢?想想案头端坐一位圣人,时刻对你进行教化,那一定无趣。

  柏杨先生博览古今,他最看不惯古人的文章,论文不像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类文章是论道的,不是审美的,所以难读。古人的文章功底都很深,人人都可以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文章才能被统一的思想禁锢了,不能自由发挥。而对于山水的抒发,他们是自由的,所以显示了他们淋漓尽致的才情。古人最脍炙人口的文章应当是那些融身大自然的山水美文。在大自然中,他们的精神得到了解放,不受思想的约束,文章写得美到了极致。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湖南山水,舟恋其清”、“屏山献青,画峦滴翠”……读读古人这些流连于大自然的笔墨,实在令人神往。苏轼的文章,山水文字最易让人记得。他的一篇《书临皋亭》这样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奔入……”多有味道。山水美文可以说代代有佳作,并不像传统的古文一定要分出什么“几大家”,山水美文可谓“百花竞放”。无论名家还是无名之辈,涉笔皆有佳篇,读来目不暇接。明代的袁宏道,辞官后游山玩水去了。他这一去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记游。袁宏道的山水记游写得太美了,他写蓟县盘山:“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黏空而立。”真是传神之笔。在古人笔下,祖国的名山大川,哪怕一峦一溪,无不壮丽柔媚之至。

  《古文观止》文章选至明末,这其后的好文章自然无缘入选了。我曾买过一本《续古文观止》,是晚清一位贡生所编,买时抱着极大的兴致,可买回来读了几次都没有读下去,所收文章多为论道之作。明清有那么多山水美文和性灵小品,让人爱不释卷,钱谦益《游黄山记》,林纾《超山梅花记》等等,都是好文章。古人的文章,只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皆成佳篇。(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常侠)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