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城建提速辐射力增强 外地客买房占比超6成

2014年01月26日 10:15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眼看着春节一天天临近,在深圳的姐姐很快就要返汉和亲人团聚了,家住南湖的谢女士这几天四处看房,因为姐姐之前嘱咐她:“看有没有离父母家近、面积在 120平方米以内的新房,我想买一套回来养老。”记者发现,随着一线城市去年房价月 均20%的涨幅和武汉城市地位的不断攀升,放弃在一线城市买房、选择返乡置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群体,也成为每年春节前后房企重要的一个客户类型。

  外地买房客比例逐步攀升

  谢女士的姐姐十几年前随丈夫到深圳打拼,收入总也赶不上房价涨得快,一家三口一直租房住。如今女儿已在广州上大学,今后工作也不一定在深圳,而深圳动辄三四万元每平方米的房价,让谢女士的姐姐感觉在深圳买房越来越遥不可及。听妹妹讲,武汉的高端住宅每平方米也只1万多元,她动了回汉买房的念头。

  事实上,像谢女士的姐姐这样,每年趁节假日放假,回武汉看房买房的“游子”越来越多。根据武汉市房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武汉本地购房者占比为47.61%,外地客户占比为52.34%。而在外地购房者中,来自省内和省外的几乎各占一半。随着去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外地户籍人口买房门槛进一步抬高,预计今年返汉置业的人群比例还会继续扩大。

  位于二环外、三环内的一处刚需楼盘目前针对返汉置业的人群特推出6099元/平方米的特价房。售楼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外地返汉看房买房的客户约占三四成,其中不少是曾经在武汉上大学,毕业去外地工作两三年后,因房价太高生活压力太大,又回武汉买房找工作的年轻人。

  去年底开始的一项《2013武汉购房者》调查显示,外地来汉购房者占62.68%,其中省内的占68.08%;武汉本地购房者占比37.32%。

  武汉房价温和生活成本低

  日前,某机构发布的全国百城房价指数显示,2013年12月,全国100个重点城市的新建商品房均价达1.08万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70%,其中深圳、上海和北京均价均在3万元/平方米以上,广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则均价超过1.3万元/平方米。相比之下,武汉8291元/平方米的新房价格,对很多返乡者而言买房梦也许触手可及。

  在《2013武汉购房者》调查中,被问及“和其他城市相比,你认为武汉的房价贵吗?”时,53.6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比一线城市的房价,武汉的房价尚能承受,这是促使返汉置业最重要的原因。“在武汉二环内买套八九十平方米的两房,总价100万元左右,每月还贷不到5000元,和在上海租房开销差不多。”一位在上海工作、正打算回武汉买房结婚的小伙子说。

  武汉城建提速辐射力增强

  2013年12月28日,武汉城市圈内城城互通再添两条新途径:武咸城际铁路开通,两地时空距离缩短至40分钟;城际的士正式运营,乘客在“1+8”城市圈内往来更便捷。继武咸城际之后,今年3月,武黄城际铁路也将开通。在武汉城市圈的“版图”内,武汉至孝感、武汉至黄冈的城际铁路也正在紧张建设中。武汉至天门、武汉至仙桃的城际铁路线也被纳入规划。

  同一日,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通车,“梅花红”(2号线)、“芳草绿”(4号线)和“扬子蓝”(轻轨1号线),共同铸成了“工”字形轨道交通骨干网,大武汉从此迈入“地铁网络时代”。4号线与2号线的联网,实现了武汉三大火车站与地铁的无缝对接。

  当天,武汉地铁7号、8号线工程奠基。这两条地铁计划在2017年底通车运营。

  2014年10月,鹦鹉洲长江大桥完工,武汉二环线将全线贯通;杨泗港长江大桥、严西湖大桥正在建设中,武汉第二机场将开建……近年来,武汉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为城市居住价值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2013年各级城市开发投资吸引力排行榜”中,武汉位列第九位,紧随一线城市之后。中国指数院研究发现,随着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武汉1+8城市圈建设的迅速推进,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国性房企进入武汉布点。目前武汉已经有40家全国百强房企进驻,较去年同期新增11家。2012年,百强企业在武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5%,较2011年提高5.2个百分点。百强房企看好武汉的理由是,作为1.5线城市,武汉目前房价不算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楼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外,武汉对周边城市有强大的辐射作用,省内居民在汉购房需求持续上升。

  房企大佬看好武汉楼市的理由,与越来越多人回汉置业的理由一样,他们共同看好的,是未来大武汉的发展前景。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