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楼市“松绑”传闻不断 市场反映喜忧参半

2014年05月09日 11: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5日,铜陵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契税补贴等方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其中规定,2014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在铜陵市(含铜陵县和开发区)购买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由同级财政按房价1%的比例给予契税补贴。此外,在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方面也有相应举措。据记者粗略统计,这已经是继南宁、无锡等城市之后第五个城市出台救市政策。有分析认为,接下来各地政府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仍将不断有为楼市“松绑”的政策出台。而面对地方政府态度的转变,楼市喜忧参半,有购房者就担心政策松动特别是限购放开将难以使刚需购房压力缓解。

  各地积极为楼市“松绑”

  “我们急,政府比我们更急!”开发商的判断似乎得到了应验。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新政为楼市“松绑”。自4月以来,全国不少二三线城市针对楼市的新政频频,而与以往不同,此轮的新政潮涉及的目标都非常明确,针对的都是加在楼市头上的“限购”、“限价”和“限贷”等限字政策。

  4月22日,无锡公布《无锡市户籍准入登记规定》新政,规定自2014年5月1日起在该市购买成套商品住宅(含二手房)、户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且在该市有稳定工作的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无锡落户;杭州、长沙有关部门在3月底相继召开房企沟通会,有关部门在会上向房企透露,正在制定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松绑限购及降低二套房贷款门槛等。

  4月28日,广西南宁市成为第一个直接将松绑目标面向“限购”的地方政府。据南宁房管局发文称,从2014年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当天,天津滨海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促进滨海新区楼市发展,滨海将实施差别化限购,只要滨海范围内无房即可在新区购房;并将推出共有产权模式购房政策,交一成首付就能先住房。

  5月5日,安徽铜陵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契税补贴等方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新政策已于5月1日起实施。《意见》主要涉及契税和公积金贷款等方面。在契税方面,凡是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铜陵市(含铜陵县和开发区)购买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是指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由同级财政按房价1%的比例给予契税补贴。同时,适当放宽外地购房居民户籍迁入铜陵的条件,《意见》提出,外地居民在该市购商品住房,可凭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购房发票、契税完税凭证办理户口迁入手续,改变了以往必须办理房屋产权证后方可迁入户口的限制性条件,但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之前不得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

  除了以上城市以外,现时宁波、郑州都已经被媒体报道开始为楼市“松绑”,针对的目标也是放宽购房资格。

  市场反应喜忧参半

  二三线城市悄然松绑楼市的举动开始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尽管这些举动并未涉及到北上广等一线市场,但近期各地不断出现的“降价”传闻也使得这些区域是否在限购等政策上动摇成为讨论的热点。

  “一般来说,楼市不振地方政府会比开发商更急。”广州某房企销售总监向记者表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地就卖不动了。”按照他的分析,今年市场的确比往年要清淡,但如果政策放开肯定会好很多。“现在是很多人有名额但资金少,但有资金又有需求的人却没名额。”

  对于政策的松动,市场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在“五一”假期记者踩盘采访时了解到,不少买家仍然在担忧政策是否会被放开。在黄埔看盘的陈先生就向记者表示,他原打算观望多一段时间再看房,但是近期限购要放开的传闻使得他很担心价格又会继续涨。“2009年和2012年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只要政府松口,楼价马上就涨了。”陈先生称,“如果限购被放开,那么很多投资者又会涌进来,那时候我们这些等着买房的人就更买不起了。”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虽然近期多个城市调控政策松动,但限购政策对于投资投机需求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目前难以全面放开。部分城市局部微调以及执行尺度上的暗松存在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蒋劲劲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