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问广州如何建博物馆之城

2014年05月19日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镇海楼(广州博物馆)是广州地标之一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摄

  本土博物馆“一哥”——广东省博物馆深受市民追捧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昨天是第38个世界博物馆日,国内外不少博物馆近期推出了各种特展和相关活动,有关博物馆的话题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内外的博物馆已成为国人经常踏足的地方。广州近年提倡建博物馆城,与很多外地和境外的博物馆比较,目前广州的博物馆表现如何?差距又在哪里?

  羊城晚报记者近来走访了国内外多个博物馆,在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主题下,感受着不同博物馆的特色。以浙江省博物馆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展”为例,截至5月16日,29天的观展人数已经突破10万人。广东省博物馆新设特展“曙光文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在微信开放5月18日的导赏活动预约时,数十个名额被瞬间秒杀。

  一说硬件:

  专业性贴近性如何“摆平”?

  作为本土博物馆“一哥”的广东省博物馆,近期开设了几个新展览。昨日早上,记者在广东省博物馆西门外看到,不少人一家子排队等待进入博物馆观展,直到中午时分,排队等候安检进场的还有一百多人。与此同时,在博物馆北门有数十名通过提前预约的观展市民排队进馆。据了解,提前预约并被确认的观众,可在当天获得博物馆特邀的西方古典文明学者免费导赏特展“曙光文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参观展览的多为大学生,一早从大学城赶来广东省博物馆的陈同学告诉记者,他对西方古典文明有浓烈的兴趣,难得在广州可以看到意大利博物馆的实物,正好可以与之前读过的文字、图像联系起来,互为补充,更真实地领略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文明。市民赫小姐则表示,如果没有讲解,参观“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只能“看看热闹”,因为“更像是给专业人办的”,贴近性和便民性还有提升的空间。

  确实,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展品正向着专业和精品之路发展,但如果展出的是大众熟知的物件,又将是另外一种境况。昨日在浙江省博物馆落幕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展”,展出了36件中国书画珍品,在一个月内吸引了超过十万人进场,无论是凑热闹的普通市民还是画家、收藏家、鉴赏家,都能找到自己与展品的沟通点。

  有观展者认为,在国内,特展的主题与展品才是制胜之道。“一个博物馆首先看馆藏,但这跟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例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意大利乌菲兹博物馆等,都有很丰富的藏品,自有络绎不绝的国内外观展者,而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不能与之相比,只能因应自己的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多办有吸引力的特展。例如,上海博物馆2010年办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2012年办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等,这些都是国内民众的趣味点,与观众比较容易做到无缝对接。同样,国外主题的展不是不能办,但如果不是中国人熟知的主题,最好补充更多观展人随手可得的背景知识简介,例如微信语音讲解、不同文字版本的展品介绍等。

  二说软件:

  观展环境如何全面提升?

  记者在参观国内外的博物馆时发现,观展环境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品与观众的沟通。

  以特展延伸传播为例,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从全球借展举办的“中国古代绘画特展700-1900年”在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博物馆展出,该博物馆的商场向观展者提供了一系列可购的纪念品,如画册、明信片、书籍、文具等。广东省博物馆这次举行特展,大堂的商店也有“把展览带回家”的海报广告,然而,有关“伊特鲁里亚文明”的纪念品只有两款小拼图。

  市民李先生表示:“即使与国内其他大型博物馆相比,省博的展览延伸还是比较薄弱,既然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办一个中外联展,为何不让看展的人都带点纪念品回家?让人记住广州办过这么一个展览?博物馆的商场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也是吸引大众进入博物馆的一个因素。国内博物馆的商场往往容易落入‘旅游购物点’的做法,卖的东西单一而价高,让博物馆的环境失色许多。”

  除了延伸展览的文化产品不够,展览管理也是国内博物馆的一个“硬伤”。记者曾参观英国的“中国古代绘画特展700-1900年”,安保人员之多,管理之严格,让观展人不能偷拍一张图片。在那样的环境下,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基本能遵守“不能拍摄”的明文约定。然而,在同为“禁止拍摄”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展”中,由于现场观众人数太多,有限的安保人员和志愿者难以应对众多偷拍的观众。“因为人太多,一个展柜前就站了两三圈人,要是最里圈的人拍照,我们是很难发现的。”一名志愿者说。

  记者在现场还观察到,难以发现偷拍者的另一个原因,是观展者太吵,雅致的书画赏析变成了全民普及类展览,不少长者向幼童高声念简介,看不懂展览的儿童在展馆内四处乱跑,家长们虽然压低声音制止孩子,但此起彼伏的喝止声还是扰乱了环境。

  “国外很多同类特展都是收费的,这样既显出特展的‘特’,也控制了人流,提升了观展环境。要是不收费,可以参考上博之前办的展览,让观众分批观赏,浙博那样的场面,我认为有点失控了,对观展感受有很负面的影响,尽管展品很不错。”从上海前往杭州观展的王小姐如是说。

  广州市民罗先生则认为:“人的进步需要时间,国外观众是看这种展览的第N代,我们现在基本是第一代,看展难免喧哗,到第二代、第三代,会慢慢地变得安静有素养,而且充满东方人的优雅。”

  中外观众为广州建博物馆之城建言

  对话人

  ●吴信坤(美国著名华裔雕塑家、广州雕塑院艺术顾问)

  ●杰克逊(在广州从事商旅的美国人)

  ●小潇(广州80后文艺青年)

  ●阿帆(广州留英学生)

  调动全社会资源

  允许成熟期较长

  羊城晚报:跟境外相比,大家对广州本土博物馆的印象如何?

  杰克逊:我特意去了珠江新城的广东省博物馆,虽然有些展览在做,但总体感觉还是没东西可看,藏品单薄了点。

  小潇:从小就看广州博物馆,但没有特别让人震撼的藏品和展览。远的不说,近的香港、澳门都比我们做得活。香港历史博物馆就有《香港故事》大型常设展,常设展是一间博物馆的灵魂,香港这样寸金寸土的地方,能拿7000平方米出来做一个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展览,很不容易,所以给人印象很深刻。澳门有多个藏品颇丰的专题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一定都收藏文物,但都是实物,不像我们很多所谓专题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印的图片和文字,没意思。

  羊城晚报:国内的博物馆好像都在苦心收集文物,国外的博物馆会不会比较注重即时收藏?

  阿帆: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闻名于世的馆藏,很多都是当年注重收藏现世的艺术品积累而来的。当然,这里有掠夺他国的历史馆藏,但也有很大部分是博物馆购买和收藏家捐赠而来的。打造有影响力的博物馆,要有财力,有金睛火眼的人才和有效的决断力、策划力、执行力。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州提倡建博物馆城,很多博物馆项目上马,你们有何寄望?

  杰克逊:建馆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提供后续资金。

  吴信坤:国外的博物馆资金充裕,基本都有基金会,会员来自各个层次,特别是大企业家,他们之所以卖力捐款,很大程度是因为捐助博物馆属公益事业,可享受抵税的政策。同时,美国的犹太人在当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像洛克菲勒,摩根等,本身也是收藏家族。

  杰克逊:是的,很多美国大企业家本身也是收藏家族,这就形成了很顺的链条。

  小潇:仅仅依靠政府拨款,肯定不是我国博物馆的活路。政府应该想办法调动社会资源,以一种公平的利益回馈方式对待向博物馆捐赠的社会机构。

  吴信坤:英美的博物馆历史较长,中国计划建众多博物馆是好事情,要允许它们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成熟过程。·何裕华·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