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地产市场变局:财税改革要趁"地冷"打铁

2014年07月14日 21: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财政部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增幅仅为26.3%,远低于过去五个季度平均40%以上的增幅,尤其6月份增幅回落至7.3%。卖地收入大幅度跳水令“土地财政依赖症”再成舆论关注焦点。而刚获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让各界看到从根上治愈这一顽疾的希望。中央和地方应当抓住机遇,趁“地冷”打铁,借“地冷”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

  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说了很多年,但见效甚微,近几年甚至有加重之势。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在2011年达到3.1万亿元高峰,2013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3.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近六成,“土地财政”已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第二财政”。对本轮土地市场遇冷,地方政府决不能再以救市为名“放水”托起地价,而应从病根入手,克服“土地财政依赖症”。

  地方之所以如此依赖卖地收入,深层次问题是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增长机制。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明确了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消费税等税种的改革任务,以房地产税等为主的土地生财新机制和地方税收体系呼之欲出,能够彻底扭转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为地方提供新的收入机制。

  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落实尚待时间。面对稳增长、保民生的刚性支出压力,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确实很大。因此,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需要组合拳配套。

  首先要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的急速膨胀。“土地财政”存在自然退出的过程,当前各地仍有相当规模的国有土地储备,因此要把握好改革节奏,抓住未来5年到10年的关键期,通过控制压缩政府征地范围,逐步降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

  面对未来城镇化建设高峰期的大量资金需求,还应逐步放开地方发债,实现地方融资阳光化;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推动纳入公共财政的盘子统筹使用;改革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关联于土地财政的错位和短期行为,走出追求城建“大手笔”的误区。

  长远看,到2020年前,伴随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关系理顺,一定能从根本上筑牢制度根基,促使地方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