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政发力“银十”重现 深圳二手房报价回涨

2014年10月27日 10: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自央行9月30日发布房贷新政至今已20多天,在房价上涨预期增强及改善置业购房资金门槛大幅降低的背景下,市场回暖迹象明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新增置业者的增多,购房需求加速释放,中高端物业成交趋向活跃,新开盘大量上市,楼市迎来久违的“银十”销售季。

  新盘扎堆入市楼市“银十”重现

  受房贷新政影响,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置业者似乎都感觉到了“卖”和“买”好时机的到来,供应潮和置业潮不约而同地出现。

  上周末,新盘扎堆出市,中海九号公馆、大康福盈门、华晖云门、信义嘉御山3期、花半里欣悦广场集中开盘;中骏四季阳光加推新品;前海时代营销中心和样板房开放;金地鹭湖1号、星航华府样板房开放。

  万科也加入到此次推盘大潮中来。万科麓城二期信息近日对外公布,二期主打88㎡精装修三房,面向刚需置业者。据现场销售部负责人介绍,央行房贷新政令市场回暖,置业需求开始持续释放,顺应市场需求,万科适时推出二期产品。

  上周六,华晖云门在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一楼盛大开盘,共推出392套83-142㎡单位,当天销售率85%,整体均价为34000元/㎡。

  据销售部一位负责人介绍,受今年市场低迷的影响,新房库存高企,开发商普遍感受到了压力,在央行房贷新政的刺激下,市场开始走暖,因此会加大推盘量。

  目前深圳一手住宅库存约为47000套,为近五年最高水平,按之前12个月的销售速度来计算的话,去化周期高达15.5个月。随着10月份大量新盘积极入市,使得市场呈现了供需两旺的状态。

  据统计,11月份,深圳还将有20盘开盘或加推,大量纯新项目将涌入市场。

  观望者开始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在万科麓城二期发布现场,记者注意到,很多万科的老业主专门前来咨询。一位家住万科金色家园的孙先生介绍,自己早就打算购买第二套住房,从年初开始就一直观望,希望价格能有所调整,但现在看来,市场又开始活跃起来,很多新盘都卖得很火,所以决定不再观望,准备出手。

  “此时出手购房,主要还是担心未来房价会涨。”孙先生说。

  采访中,很多有意向购房的置业者也都表达了类似的顾虑。根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近期对部分在售项目监测,10月以来,全市一手楼盘的周均访客量相比9月增加了51%,成交量环比也大幅增加了54%,成交转化率也有所提升。其中刚需项目集中的龙岗、宝安原特区外区域表现抢眼。

  深圳中原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人士表示,央行新政出台后,龙岗区的周均成交及访客量与新政前相比都增加了67%左右,主要是前期处于观望的客户担心新政出台后房价会大幅上涨所以迅速成交,而原本计划明年或更远期购房的客户也有可能在房价上涨预期增强的情况下提前入市。

  据市规划国土委统计,上周,10月20日至25日,全市一手住宅成交达1300多套,单周成交量为年内第四次突破1000套,也创下2月底以来近8个月的新高。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新政出台大大降低了改善需求客户的购房门槛,再置业及换房客户在与家人达成购房决策,清偿前期贷款或出售手中物业,开始关注房源等多个环节之后,改善客户成交占比将再迎高点,后市潜力巨大。

  二手市场房源报价回涨

  在二手住宅市场方面,同样是受益于新政影响,改善客户加速入场,高价物业成交活跃。

  据深圳中原地产的统计,10月以来,深圳中原地铺二手住宅日均成交量环比9月增长约8成,日均成交环比9月暴增111%,部分业主开始上调房源报价。

  以上周为例,改善型成交活跃。据中联地产的监测,改善型比例上升近5个百分点,造成宝安、福田成交火爆。尤其是学位房出现大热,学位房是改善置业中的特刚需,随着新政落地,需求自然如洪水猛兽般地涌现,形成抢购局面。

  上周,多个片区的涨价幅度在3%~5%左右,成交最活跃的10大片区中,6个是知名学位房片区,如白沙岭、南山、景田、石厦、园岭等,在成交价格方面,即高总价、高单价的“双高”特性非常明显,比如,上周总价300万元以上的占比高达32%;而单价3万元/平方米以上的占比更是高达52%,刷新了历史新高。

  中联地产市场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经过上旬的消化后,置业者对央行“9·30新政”了解加深,进一步刺激了改善、换房需求入市的积极性,而投资者也认为当前是入市的好时机。两股需求的释放,促使品质优、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物业成交增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强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