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待遇与居住年限挂钩是户籍改革次优选择

2015年02月16日 14:37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

  ◎张枫逸 公务员

  近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本次改革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新春将至,对于正在收拾行囊,或是已经踏上返乡路的广大外来人员来说,取消暂住证无疑是最好的新年礼物。继去年底《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取消暂住证制度”又被明确写入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方案,标志着我们离居住证时代更近了一步。

  “暂住”一词本身就蕴涵着生活的不安定性,而暂住证制度就是用来对人口进行管理,不附加任何公共福利。事实上,人口流动的频繁,是经济发展的表征之一。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越来来越多的所谓流动人口在当地成为了常住者,他们的纳税贡献未必低于所谓的本地人。

  “暂住证”与“居住证”,一词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在居住证的语境下,过去对于外来人口的另类眼神和戒备心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体现了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革新。

  近年来,上海等地已经在居住证制度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受到好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声音。质疑的焦点主要是申请门槛和服务内容。比如,将高学历、产权房等作为申请条件,造成对低收入群体的歧视。为居住证附加了金融服务、电子政务、电信充值等花哨功能,却并未触及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市民待遇。

  申请门槛之高,和服务含金量的低,都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居住证的纠结。当然,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是道现实问题。对此,公安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居住证制度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与居住年限挂钩是相对公平的次优选择,在一座城市居住年限越长,对城市的贡献越大,就应当优先享受更优厚的公共福利。同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界定,给渴望市民待遇的外来人员吃了颗定心丸。基本公用服务,涵盖了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这意味着居住证不再只是看起来很美,而是实打实的民生大礼包。

  取消暂住证,实施居住证,作为管理机构的公安部门首当其冲。不过,居住证制度能否真正惠民,功夫更在公安改革方案之外。各地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做大公共服务蛋糕,让每个居住证持有者都能在子女上学、家人看病、申请公租房等方面享受到政策兜底,让长期为城市做贡献的外来人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