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楼市“冷热”格局悄然逆转 打破“怪圈”有后招

2017年05月03日 05: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市民在海口市区某地产项目前路过。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成了观察中国楼市之变的窗口。北京的中介“不太忙”,郑州的居民连夜排队购房。这一冷一热“打摆子”的背后,是中国楼市的分化格局愈发明显。纵观当下,政策调控趋严已成定局。结合近段时间的市场表现,热点楼市大部降温已成趋势。专家表示,楼市异动有原因,未来调控还需坚持一城一策,“对症下药”,系统打造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楼市顽症有“两高”

  中国楼市有个“两高”:一边是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高,一边是三四线城市库存高。对应的市场表现,则往往是前者火热,后者冷淡。不过,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却发生逆转。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假期前两天北京商品房住宅签约84套,相比2016年“五一”假期的807套大幅下跌。有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北京周边的河北等地,中介声称“不太忙”。而其他热点城市如厦门,在小长假首日甚至首次出现二手房零成交的记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从全国主要城市看,因为调控政策持续不断施压,小长假是2015年来一二线城市实际签约最冷清的一个假期。

  相比之下,部分地区销售火热。据媒体报道,郑州楼市“五一”开盘的排队购房队伍十分壮观,甚至有购房者裹着被子连夜等待。在郑州部分区域限购之下,未限购区域迎来了疯狂的市场行情。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也走热。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下降16.3%,三线城市则同比增长了35.84%。房价方面,北京“317”新政出台一个月后,房价出现18个月来的首次环比下跌;而广东清远3月房价环比上涨18.28%,福建漳州房价也环比上涨15.76%。

  一城一策来“调理”

  购房市场为何发生扭转?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对于一二线热点城市来说,楼市调控日趋严格,导致成交量萎缩,甚至部分价格下降,且因为前期涨得太多,目前市场处于观望状态。而三四线城市的火热,则可能由一些特殊因素所致,一是调控偏弱;二是市场预期新的调控政策将出台,提前抢购;三是有省市只对部分区域进行调控。

  从近期来看,未限购区域正成为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此前江苏省一份报告显示,热点城市楼市降温“退烧”的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趋于活跃。比如属于南京都市圈的镇江政策相对宽松,受调查者的房价预期由一季度“缓和上涨”转变为二季度“明显上涨”为主;南通、淮安的商品房价格以“稳中缓升”为主。

  这引发市场对未来政策走向的好奇。对此,何维达表示,“房价的过快上涨对实体经济是不利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减少,影响很大。各级政府已经看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总体来讲,不太可能允许楼市继续疯长或出现大的泡沫。具体而言,一二线城市调控力度更大;三四线城市相对弱,未来房地产成交量可能增加,这对部分城市‘去库存’是有帮助的,但不希望量价齐升,还是要一城一策,‘对症下药’。”

  打破“怪圈”有后招

  谈及最受关注的房价,多方表示,实际上未来房价甚至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涨幅会受到控制。

  这得益于不断收紧的房地产政策。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去年9月底以来,中国已有55个城市出台了160余项房地产相关政策,房地产调控高压不减。

  有评论称,从抑制投机的角度看,未来更多的城市会加入到信贷与购房资格收紧的行列中。而此前未运用过的“限售”政策逐渐扩围,预计后续楼市调控将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并用的“四限时代”。

  但东吴证券分析师丁文韬表示,政策周期性的“松紧”变化只能作为短期内的应急手段,如果想要真正跳出房地产周期的“怪圈”,还是需要真正的长效机制。

  日前召开的201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何维达认为,长效机制不是针对某个政策而言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包括全国房产信息联网、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综合利用。以房地产税为例,要通过科学征税让投机成本大于收益,真正让房子回归到居住属性。(刘少华)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