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亚裔表现优秀入学反遭"逆向歧视" 华媒吁联手抗争

2011年12月16日 10: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6日电 美国不久前的一篇报道,称越来越多亚裔学生在申请学校时,拒绝表明自己的亚裔身份,重新挑起了一个老话题在亚裔社区的热议。由此,在美国部分大学招生中,亚裔族群身份是否成为被录取的障碍成为热门话题。对此,美国《侨报》15日刊发社论,呼吁亚裔联手抗争反击“逆向歧视”。

  原文摘录如下:

  报道说,如今许多亚裔学生在入学所填的表格中偷偷地开始“做手脚”,在种族一栏里填写“多元裔”(multiracial)或者“白人”(caucasian),但就是有意避开不填“亚裔”(asian)。原因并非亚裔学生的成绩不优秀、才艺水平不高,而恰恰是各方面水平太高了。亚裔特别是华裔,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模范族裔”,因为重视学业、勤奋刻苦而拥有高成就的成功少数族裔。亚裔学生在常春藤大学里所占的比例,就远超出其人口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6%的比率。

  就因为如此,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学者的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如果想被名校录取,一般须拿出比其他族裔学生更高的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平均而言,亚裔学生的SAT总成绩必须达到1550分(满分2400分),才有希望进入理想学校;但相比较而言,白人只需1410分,非裔更低至1100分。更有甚者,许多大学还对亚裔学生设有配额限制——反观没有配额限制的学校,亚裔学生比例一般都比较高,如加州理工学院,亚裔占三分之一;加大伯克利分校,亚裔占五分之二。

  这种歧视, 是对表现优秀的歧视,或者称为“逆向歧视“。这种歧视现象不是今日才发生在亚裔身上,亚裔也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遭遇此类歧视的族裔。早在上世纪前半叶,一些美国大学和私人医疗学校引入了后来虽未成法但影响很大的物权法定原则,以学生的宗教或种族为准则来限制学生的比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因成绩优秀而占据名校不小比率的犹太学生。

  如今,犹太人靠自身的团结、抗争,早已打破这一歧视怪像,继续在各名校中占有相当优势的比率。但是正如伯克利大学教授卡拉贝特(Jerome Karabet)的《被挑选的一群》(The Chosen)一书中所言,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亚裔学生变身“新犹太”(New Jews),继续承受入学歧视的重担。

  美国是一个多族裔的移民国家,其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各族裔陆陆续争取平等权益的抗争史。上世纪,黑人运动赢得民权斗争的胜利,犹太人冲破入学的歧视藩篱。其间大量的经验都是值得亚裔群体借鉴的。我们认为,面对针对亚裔入学申请的歧视,宜在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继续保持和发扬亚裔群体的“模范族裔”形象。“家庭重视教育,学生勤奋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不良行为较少”,这是美国教育部曾经发布的报告中提及的亚裔模范形象。在当前因有形和无形的“配额”限制的现实环境下,亚裔还当继续发挥自已的优势,付出比其他族裔更多的辛苦,以争取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改变成才、择校观念。亚裔传统上还是认为唯有上像常春藤这样的学校才算得上成才,才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获得先天性优势。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美国总计有2300多所高校,其中各有所长的名校也不在少数。而且,遍观美国当前的成功精英人士,也并非个个出自亚裔所认为、或者某些刊物所评出的名校。如果只认准那么几家名校,不但因此带来的其他族裔入学机会减少成既定口实,亚裔学生之间也必然出现相互排挤的现象。

  三、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抗争。之所以说要合理,是因为美国一方面尊崇人人平等,另一方面也推崇多元化,防止某个族裔“代表过多”。多年来,以推动多元化为诉求,规定在求学、求职等方面考虑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平权法”(Affirmative Act) 在许多地方拥有市场。问题是,平权法在实施过程中矫枉过正,反而造成了种族间的矛盾,形成了“逆向歧视”现象。加州选民在1996年通过公投,废除了平权法,就是意识到了“平权法”以平权的名义,反而造成了不平权的后果。

  因此,亚裔的抗争,不是要排挤其他族裔学生入学的竞争机会,但是,这不等于放弃机会甚至容忍歧视,尤其是荒唐的“逆向歧视” ,亚裔学生成绩优秀应该被鼓励与表扬,而不是被指责,更不是被排斥。

  对于秉性温和的亚裔而言,历来就是能忍则忍,能不抗争就不抗争。但是没有抗争,非洲裔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没有抗争,犹太裔可能仍是遭受入学歧视的难友。但这样的抗争不是单枪匹马的行动,它需要亚裔政治代表们、社团领袖们、媒体舆论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