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人的“同一性”

2012年08月21日 14:53  参与互动(0)

  日本人其实让人看着挺腻烦,长得就都很日本了,语言风俗和行为模式又雷同,就如出一炉。比如,与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共唱一首歌”(当然是至少五十六种语言外加南腔北调的国语)的生动相比,日语就单调多了,即使有那么一点方言,但与我们相比,干脆就可忽略不计了。而性格区分更明显,我们粗分就有南方人细腻,北方人粗犷,西部另类,东部文雅之说,而细分的话,如上海人小气、东北虎豪爽,广西蛮子朴实、山东人仗义等等,则不可胜数。而日本虽亦有关西人、关东人的性格不同之说,但用日本人这个大概念一扣,基本就可以合并同类项了。

  说起日本人,文雅、彬彬有礼、循规蹈矩和暧昧等几乎是他们的代名词。其实这同时也说明了日本人的共性之突出。那么,形成日本人这种共性品格的原因又何在呢?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要想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合作、互助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存模式,这就需要有一种共性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不同的观念。于是,日本人的“性相近”也就由此产生了。一般来说,共性凸显的同时,个性自然开始趋向隐晦。聪明的圣德太子正是看到了日本人这种“和”之共性,从而把大儒孔子的“和为贵”列在其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之头条。从此,“以和为贵”成为了指导日本人行为模式的法规。

  一个“和”字贯穿日本古今社会,而在“和”之基础上形成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共性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礼仪规范化,古为尊卑分明,今则为细化鞠躬度数等。二是思维模式化,追求共性就使得日本人在思维上也形成了许多需遵守的“型”。当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日本人遇到需施以“共力”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容易的达成举国一致,这在日本人的战时和战后建设上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不过,坏处也同样突出,思维僵化,缺少开拓精神就是具体的表现。三为处事中性化、暧昧化,共性使得日本社会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变为了在整体中以“和”来谋求共存,来保持一体性。为了整体的和谐,不惜抹杀个人的独立思维和自由。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日本人遇事时要把个人想法中和成他人也能接受的想法才能提出来。久而久之,独立的个性思维就会渐渐趋于模糊。比如当遇到与自己主张、利害关西不相同的人时,日本人会收起棱角而后选择委婉的辞藻、说着模棱两可的话。修到高深处,简直不知其所云。共性到足够暧昧,日本人之间也就“心照”不用“宣”了。

  有了上述这些,其实已足够为日本人的共性画像了。表面上彬彬有礼优雅风度,但在电车里则是一车木讷一车僵硬的感觉。需表态是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边儿。做事随众,绝不突出个人。遇事左右摇摆立场不定,缺少是非观念。遵守公共秩序,重视规则,连好色都是如出一辙。如此这般,就有人说,日本人其实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正像一首歌的歌词“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说的那样,虚伪雷同,语言类同,表情雷同,行为也雷同,似乎日本人就“大一同”了。如此说来,与来日旅游一样,游那么几处地方再认识一两位日本人,也就可以小声偷着说自己也算“知日”了。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万景路)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