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名校录取率再创新低 专家:把握提前申请机会

2015年04月30日 16: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2015年秋季美国常春藤名校本科申请结果近日放榜,录取率又创新低。出于各种“原因”,美国名校录取率一直在降,业内人士分析,申请人除了不要过分迷信SAT高分、过度包装申请材料外,还要注意把握住提前申请的机会。

  近日,2015年秋季美国常春藤名校本科申请结果放榜,本科录取率再创新低: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率是6.1%(去年6.94%),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率是6.99%(去年7.28%),布朗大学录取率是8.49%(去年8.6%),达特茅斯学院录取率是10.3%(去年11.5%),哈佛大学录取率是5.3%(去年5.9%)。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率与去年持平,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录取率比去年略有提高。

  中国学生喜扎堆报读过度包装

  最近美国一名华裔女生SAT考了2400分的满分,于是,她信心满满地只申请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3所大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所学校都拒绝了她。这位女孩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顶级名校每年都会拒绝很多SAT满分学生的申请。

  故意降低录取率、把学霸拒之门外……名校为何这么“任性”?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名校自身过滤生源的原因,中国学生选校选专业扎堆也是被拒的原因之一。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SAT成绩的作用被放大,申请材料“过度”包装也不容忽视。“美国大学对于SAT成绩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反而课外活动在录取中占比50%。而很多学生的文书材料都千篇一律的‘优秀’,无可挑剔,这也让招生官迷惑:‘到底是不是真的?’”挚拓教育总监谢素姣分析。

  支招:把握“提前申请”机会

  美国名校大门“难进”,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分数硬件、强化背景条件之外,把握提前批录取的渠道,也能抓住名校录取的机会。

  常见的提前申请主要分为两大类: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ED)和提前行动Early Action(EA)。ED是指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只能申请一所,被学校录取后不得申请其他学校。EA是指不具约束力的提前录取,可以申请多所,录取之后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就读。

  ED根据时间段不同,分为ED1和ED2。ED1截止日期一般为11月1日或15日,ED2截止日期通常为1月1日或15日。也有学校ED的截止日期比较紧,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ED1截止日期是11月1日,而ED2的截止日期是12月1日。

  业内人士提醒,虽然SAT“刷高分”不是最重要,但学生还是不能轻视,“务必用半年以上时间准备SAT、托福, 如果SAT分数连门槛值都达不到,学生很难成功申请。”启德教育美国文案主管吴丽珠提醒。

  Tips

  提前批申请要诀

  要诀一:

  10月前准备好材料

  学生最好在10月前考好SAT、托福等考试并将申请材料准备完毕,以便有充裕时间应对突发情况。另外,学生最好在截止日期前两天提交申请,避免最后一两天太多学生提交申请而出现系统故障,错过申请期限。

  要诀二:

  进一步证明自己

  学生在提前批申请录取结果还没出炉之前,可以提交自己在提交申请后继续参加的活动、奖项、论文发表等作为补充材料,向学校进一步证明自己。学生在11-12月之间提交补充材料,学校一般都会接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参加AP课程、考SATII科目考试。

  要诀三:

  文书不要与专业挂钩

  在写美国大学通用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简称CA)650字文书时,不需与专业挂钩,因为这份文书会用于所有CA系统内的大学申请。学生可以在每所学校的小作文中再阐述自己在申请专业方面的已有学术经验、能力、成绩。

  学生在CA系统里面,可以提交最多10个活动经历、5个获奖经历。“活动经历不一定与本专业相关,可以用不同的活动、项目,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分析思维等。”吴丽珠提醒。

  要诀四:

  课外活动要有想法

  学生参加的活动必须足够重要、独特、个性化,例如模拟联合国是大家都知道而且都可以参加的一个活动,就不建议学生蜂拥参与。学生可以趁着高一、高二暑假,参加社区服务,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将时间全部花在准备考试上。

  要诀五:

  推荐人须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最好找熟悉自己、喜爱自己的人做推荐人,且不同推荐人应该从不同侧面反映申请人的特点。例如,辅导员可以写学生在校生活、校内活动;老师可以写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单位或课外活动负责人可以写学生相关表现。(陈学敏)

【编辑:杨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