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跨越半个世纪的越洋寻亲

2016年10月16日 1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昆明10月16日电 题:跨越半个世纪的越洋寻亲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10月初,祖籍云南红河的戴家三代13人,分别从云南、重庆、广州和新西兰出发,远赴老挝与从未谋面的舅舅的后人会亲。在失散半个世纪后,这个哈尼族大家庭终于团聚在一起。

  16日,刚从老挝返昆的戴维仁、戴国秋和戴志贤三兄妹,坐在酒店里依然难掩激动,“同根情是时间和空间阻隔都难以磨灭的。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家,语言不通,但大家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鲜为人知的迤萨商帮传奇

  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越洋寻亲故事,得从戴家兄妹的父亲戴永福说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本是云南红河州迤萨镇教书先生的他为生计所迫,跟随本地商帮远赴老挝经商。后因战乱等原因,一家人失散。

  戴永福所属的迤萨商帮是云南颇负盛名的商帮之一。早在清朝咸丰年间,迤萨人就以马帮的形式,赴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商,缔造了蜚声南滇的马帮文化。

  “父亲走的时候我才2岁。在那个年代,迤萨镇远赴东南亚一带经商的约有1万多人,几乎家家都有人跑商帮。”78岁的戴国秋回忆,每有外出经商的人回来,母亲都会带她去打听父亲的情况。据他们讲述,由迤萨向南到老挝得走47天,凶险的热带丛林、瘴烟疫病、盗匪猛兽及陌生的国度,使他们必须联合在一起才能应对外部的困难。

  “原本父亲都是当年去当年回,但1940年后他再也没有回来。”戴国秋说,1949年,其三舅后祖尧也远赴老挝帮父亲经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和在老挝的亲人还屡有书信往来,但1960年后大家彻底失去联系。

  半个世纪的寻找

  “失去联系后,我不断给老挝那边写信,打听父亲和舅舅的下落,但总是无疾而终。”戴国秋说,寻亲无果一度让她绝望。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官方积极支持跨洋寻亲并提供帮助,她再次燃起寻亲的念头,给老挝当地的华侨事务委员写了一封信。

  “就是凭借这封信,我和素未谋面的姐姐得以于2002年在红河老家团聚。”戴国秋同父异母的弟弟戴志贤告诉记者,“因战乱频发,父亲不得已留在老挝,1963年其临终时对回国念念不忘。”后因老挝政变,他移居新西兰。

  “虽然姐姐的这封信在辗转多年后才到了我手上,但那种得知可以找到亲人的激动无法言表。”戴志贤说,“姐姐在信中写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们盼望亲人相逢在故乡’,看得我久久不能语。”

  也是这封信,让戴国秋的表弟、老挝国家电力公司职工布鹏在时隔半个世纪后,找到在中国的亲人。月初,在中国、新西兰的亲友三代共13人前往老挝和他们会面,并一起度过难忘的半个月时光。

  “今年4月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表姐的寻亲信和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寻求帮助,很快得到中国朋友的回复。”布鹏称,去年在云南财经大学培训时,他认识了该校的老师李晓霞,并在她和红河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快速找到亲人。

  “中国的强大让我们自豪”

  “我们在机场第一时间就认出了表姐。”布鹏说,同根情真是时间和空间都难以磨灭的,三代人在一起尽管语言不通,但大家相处得很愉快。

  戴志贤则感慨信息发达带来的便利和中国的强大。“如果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能这么快全家大团圆。”戴志贤告诉记者,他们全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天涯若比邻”,小辈们在学中文,年长的则在学老挝语,大家正在计划明年的中国团聚。

  “布鹏带我们参观很多中国在老挝的援建项目,当地年轻人对中国的评价让我们自豪。”戴志贤说,当年在老挝时年轻人都争着学英文,而如今是汉语优先,“如果年轻20岁,我一定回中国发展”。(完)

>相关新闻:

  •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