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鼎盛期到火灾后重建 大马华人忆近打巴刹变迁

2018年12月05日 11:0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中国侨网12月5日电 近日马来西亚光华网刊登文章,介绍了在马来西亚怡保市的中央公市。位于此地心脏地带,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物,见证了怡保半个世纪的变化,它就是怡保人称为“大巴刹”或“近打巴刹”的中央公市。

  文章摘编如下:

  据了解,这个巴刹在英殖民时代已有,锌板做棚顶,一排又一排并列在现址,当时小贩们都是在一片沙地上摆档,独立后,这个巴刹依然在使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场大火在水果档烧起,政府展开重建计划后,才变成现今的规模。

  第二代人在这里做生意的陈国基受访时说,那场火灾发生在1977至1979年间,他也不太记得年份,而当时火患是在水果档烧起,虽然火患没有将巴刹夷平,但在火患后,政府也借此展开巴刹重建计划。

  上世纪80年代初,巴刹重建后至今也没有大兴土木了,新建的巴刹外观呈四方形,外面可见楼高3层,还有一个地下停车场,而建筑物里面间隔了四层。

  一层是湿巴刹,设有各种鱼虾肉菜档等是最热闹的一区,另外,一层是干货市场,售卖各种杂货、水果、鲜花、鸡蛋、咖啡豆等,另有一层卖牛羊肉和跳蚤市场(七家头);还有一层,一端是熟食中心,另一端是霹雳城市转型中心(UTC),前身为辉煌一时的近打百货公司。

  巴刹至今仍然是不少做生意的人前往采购新鲜食材的地方,但是熟食中心则人潮不再,以前时常爆满的熟食中心,现在只是零零散散的几桌食客。

  近打百货公司充满回忆 赞助选美赛杨紫琼夺冠

  说起近打百货公司(Super Kinta),是不少怡保人的共同成长记忆,里面的面包店、玩具部门、食物部门、唱片行等,都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该百货公司在1983年1月27日开始营业,曾是霹州百货业的龙头老大,适逢春节或大平卖期间,广场内外挤得水泄不通,在开业不久,近打百货公司更是赞助了在怡保市议会礼堂举办的马来西亚小姐选美比赛,那一年,杨紫琼艳压群芳,摘下冠军宝座。

  近打百货公司无论是对中央公市,还是怡保人来说影响深远,因为连巴刹都被称为近打巴刹,鲜少人称之为中央公市。

  然而,近打百货公司的辉煌只维持20多年,虽然熬过1997年的金融风暴,被收购后还继续营业,到2004年生意走下坡,主要当时很多大型连锁购物中心涌进,一直撑到2007年6月结束营业。

  近打百货公司结业后,该空间荒废接近6年,直到2013年才改为霹雳城市转型中心(UTC)。

  虽然“近打”没了,可是在许多怡保人心中依然屹立不倒,如今人们乘的士,要到巴刹都会冲口而出说到“Super Kinta”这名字,它就是永远在怡保的隐形地标。

  随着霹雳城市转型中心的进驻,一些小贩都叹息生意大不如前,早前因车位的欠缺,现在因新村巴刹崛起和霸级市场的竞争下逛巴刹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使小贩对前路感到忧虑。

  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老顾客和做生意的商家,依然钟情于巴刹,每天清早人们都忙碌地穿梭在巴刹之中。

  陈国基(马华中央公市支会主席)

  鼎盛期营业至晚上九时

  曾经在巴刹熟食中心经营茶水档的陈国基(67岁),是巴刹小贩的第二代人,父辈是在巴刹卖鸡,自小流连在档口之中,长大后申请了一个茶水档经营。

  对于当年的巴刹火灾他还有印象,不过就忘了确实的年份,他记得当时的怡保市长是DR辛尼华沙甘。当年的小火患后,烧毁的是水果档,范围不算太大,但是意外后,政府即刻宣布巴刹重建计划。

  当年重建巴刹并不包括鸡鸭档,所以鸡鸭档仍然保持原有的风貌,直至2017年鸡鸭档才被重建命名为“怡保安定繁荣公市”(Pasar Ayam Amanjaya Ipoh)。

  也是马华中央公市支会主席的陈国基说,以前巴刹最鼎盛时,小贩们开门营业到晚上9时,可是现在顾客少了,随之小贩也少了,营业时间也短了,三楼空置的单位多了,现在小贩在下午4时左右就开始收档。

  他说,新村的巴刹发展迅速,售卖的蔬果杂货种类繁多,媲美中央公市外,有些更是在这里也找不到的食品,在新村的巴刹可以买到,因此,顾客们都没有特别来到怡保市中心购物。

  他说,中央公市虽然没有任何非政府组织协助管理,但是小贩们都和睦共处,并没有发生任何争生意的不愉快事件,反之,有时候小贩要上厕所或者走开一回,左右隔壁的同行都会帮忙看顾。

  胡惠心(蛋庄第二代人)

  旧时巴刹设立在沙地上

  自小随着母亲到中央公市卖蛋的胡惠心,也是蛋庄的第二代人。今年80岁的她,虽然长时间都是留在巴刹,跟随母亲做生意,但这里也让她认识了与她携手至今的丈夫。

  她说,那个年代的小孩许多都是年纪轻轻便出来工作,或者跟随父母做小贩,她也是其中一个,那时候的巴刹是在一个沙地上,英国政府搭建了一排又一排的锌片棚,让小贩在该处摆卖。

  当时她与丈夫结识因为碰巧丈夫是在隔壁摊位卖洋货。

  谈起丈夫就笑得甜丝丝的她说,那时候很长的时间都是在巴刹里,所以两人相处的时间也很长,碰巧两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对面。

  那时候,丈夫每天下午都会载送她到安德圣学校念免费英语班,而拍拖的地点就是在巴刹,十分简单。

  她说,现在蛋庄已经交给儿子打理,可说是传到第三代,希望这生意可继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陆素素)

【编辑:何路曼】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