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8,感谢曾经有你

2019年01月03日 10:4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中国侨网12月29日电 题:2018,感谢曾经有你

  2018年进入倒数,回望一年,华侨华人有收获的感动和喜悦,也有遭遇挫折的痛苦和忧伤。

  这一年,太多人的离去,让我们痛彻心扉。他们,与华侨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曾经陪伴我们成长;有的则用行动震撼我们心灵……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再一次与这些逝者告别,郑重地道一句:感谢曾经有你!

  饶宗颐:天上又多文曲星

  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睡梦中安详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国学大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精通梵文。在学界,他与季羡林齐名,被称为“南饶北季”。

  钱钟书称他“旷世奇才”,季羡林赞他为“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饶宗颐虽然不是华侨华人,却始终关心涉侨研究,是海外移民史课题领域的翘楚;他热心侨界活动,帮助侨批成功“申遗”,百岁高龄仍关注侨界动态……

  出生于潮州的饶宗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潮州学”。通过他的影响,不少潮籍侨商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

  他大力推动侨批的征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积极为侨批“申遗”建言献策。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重视侨批的挖掘与研究,提出“侨批的价值与徽州文书相等”,盛赞其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

  饶宗颐虽然不是华侨华人,却始终关心涉侨研究,是海外移民史课题领域的翘楚;他热心侨界活动,帮助侨批成功“申遗”,百岁高龄仍关注侨界动态……

  出生于潮州的饶宗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潮州学”。通过他的影响,不少潮籍侨商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

  他大力推动侨批的征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积极为侨批“申遗”建言献策。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重视侨批的挖掘与研究,提出“侨批的价值与徽州文书相等”,盛赞其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

  2013年6月,侨批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饶宗颐的学术贡献功不可没。

  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饶宗颐曾说:

  “我不服老,一切随缘,则能得大自在。我很欣赏那些虽是寿登耄耋,已经向着期颐,但仍然勤勤恳恳的人。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希望年轻人也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陈香梅:“传奇的钢铁蝴蝶”飞走了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3月30日,前美国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知名华裔人士陈香梅女士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

  身处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陈香梅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身上不仅有着丈夫的光环,更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华裔女性,被西方媒体形容为“传奇的钢铁蝴蝶”。

  二战期间,当时在昆明当记者的陈香梅,与在中国支援抗日的美国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一见钟情,两人在1947年结婚。

  1963年,陈香梅受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邀请,成为了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人。此后,她曾为八位美国总统工作,担当重任。

  在中美关系建设中,陈香梅一直都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步入晚年,陈香梅依然关心两国事务,无论是抗战纪念活动,还是二战“飞虎队”的历史展,陈香梅都尽可能亲自出席。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陈香梅经常在中美之间往来,积极推动了中美交流。正如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怀特黑德所说:“当你翻开中美关系的历史时,你会发现陈香梅,也许她不在显眼的位置,但她总会出现在那里。”

  林文镜:福清人的“大哥”一路走好

  7月2日,著名侨领、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去世,享年90岁。

  1928年,林文镜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溪头村,8岁下南洋。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创建了当时世界第一的INDOCEMENT水泥厂和INDOFOOD面粉厂,成为著名华人企业家。

  1987年,59岁的林文镜率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故乡考察后,毅然放下当时在印尼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家乡兴建工业区、引进外商投资、建设新城、开辟江阴港……为福清快速崛起作出巨大贡献。

  在创业过程中,他融聚华侨力量改变家乡,创造了“福清模式”和“福清速度”,留下改变地方经济的骄人业绩。

  他在福清家乡独资创办建设的全国第一个村级侨办工业村,为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骨干园区。

  林文镜曾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金庸:事了拂衣去

  北京时间10月30日下午,《明报》创办人、著名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

  金庸的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巨作,其华人读者遍布全球。

  他的作品多次被制作成影视剧、广播剧、舞台剧、漫画、动画,甚至是游戏。这些作品陪伴着全球华侨华人,成为几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成长记忆。

  香港《星岛日报》曾写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里的武侠精神、江湖义气,激励了许多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华人。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如今,大侠退隐。但侠客精神已经融入海外华人的血液里,他的江湖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李亚留 :“民族忠魂”永垂不朽

  5月3日晚,海外最后一位南侨机工李亚留,在位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古晋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约3200名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抢运了50多万吨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亚留在抗战期间表现非常突出,他曾在功果桥被日机炸断后,率先提出用空汽油桶并排,铺以木板做成浮桥,让机工车队得以顺利过江。

  此外,李亚留还曾细心识破一个伪装成乞丐的日本间谍,亲手将其制服后交给中国军队处置。

  南侨机工的事迹,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海外炎黄子孙血脉中割舍不断的情谊。

  2018年5月底,云南省档案馆馆藏的“南侨机工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工程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段宏伟悲壮的历史应永远被人们铭记。

  李敖:笑傲江湖的大哥已骑白马远去……

  3月18日,台湾知名作家李敖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李敖一生,最让众人熟知的便是他的“敢骂”。经他抨击过的人超过3000余人,在古今中外“骂史”上,大概无人能望其项背。

  他精通中西文史,笔下文笔犀利、具有极强的批判色彩,嬉笑怒骂之间皆成文章。

  而在真实生活当中,李敖却是一位谦谦公子。连服务员给他送茶水,他都要站起来说:“怎么敢当!怎么敢当!”

  文字与本人形成如此鲜明对比的李敖,一生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曾经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引用陆游的诗句:“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如今,“狂人”已去,世间空留他的“嬉笑怒骂”。

  王孟杰:大义凛然为他人 英雄不问年龄

  美国当地时间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所高中发生校园枪击案,在枪手疯狂扫射学生紧急关头,15岁华裔学生王孟杰(Peter Wang)把住门帮助其他的学生和教师逃命,自己却身中多枪,不幸牺牲。

  为了表彰他的英雄行为,王孟杰的葬礼以军事礼仪进行,他生前心仪的西点军校也为他追授了录取通知书。

当地时间2月20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国民警卫队以全军礼规格安葬华裔少年王孟杰。
当地时间2月20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国民警卫队以全军礼规格安葬华裔少年王孟杰。

  王孟杰的同学和好友回忆他时表示,王孟杰一直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因为他总是把别人置于自己之前。

  12月,王孟杰的同学向美国白宫提出请愿,希望给王孟杰颁发“总统自由奖章”,到当地时间12月18日下午,已达到10万个签名,白宫将作出回应。

  与你们道声再见 感谢曾有你们的时代

  再见饶宗颐,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领略了瑰丽的国学宝藏;

  再见陈香梅,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看到了华裔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再见林文镜,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感受到了身为侨领身负重任,甘于奉献的品质;

  再见金庸,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触碰”到了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江湖世界;

  再见李亚留,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后世了解了南侨机工抗日救亡的赤子功勋;

  再见李敖,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领略到了敢于针砭时事的“狂人”精神;

  再见王孟杰,感谢曾经有你,让我们感受虽身躯弱小,但不惧危险的英雄气概。

  2018,我们告别、缅怀、致敬。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将带给我们更加坚定的内心力量,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勇往直前。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曾小威,ID:qiaowangzhongguo)

【编辑:周驰】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