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文学院建校60年:为80余国培养6万贤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北京华文学院建校60年:为80余国培养6万贤才

2010年09月27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题:北京华文学院建校六十年 为八十余国培养六万贤才

  中国内地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华文教学的高等院校——北京华文学院29日将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官方统计称,建校60年来,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华裔青少年学生、华文教师、外国政府官员来这所享誉海内外的“侨校”学习和研修。

  这所享誉海内外的学校是由何香凝女士、廖承志先生于1950年倡导成立的,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专门招收归国华侨学生的补习学校,现为直属于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华文教育专业院校。

  为华侨华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服务是北京华文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该校创设正是因应新中国成立之初成千上万海外青少年回国求学之趋势。为了迎接和安置归国侨生,1950年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由何香凝、廖承志倡导,经政务院批准正式成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国运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吸引海外广大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升学,侨生回国人数逐年增多,形成一股巨大的时代潮流。据统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国并在北京华侨补校正式注册的学生有22250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后,他们先后被分配到各地的正规学校继续学习,其中大多数最终考入中国内地高等院校,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归侨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此时期,北京华侨补校还为新中国的侨务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侨务干部。另有一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归侨学生,主动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奔赴东北、内蒙及西南边陲,在支援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北京华侨补校也未能幸免。学校于1966年6月15日被迫停课,不少归侨学生在遭受到极左路线的不公正待遇后,无奈重走他乡。

  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在时任国侨办主任廖承志的领导下,国务院侨办于1980年3月成立了复办北京华侨补校筹备组;1981年5月,国务院侨办和教育部联合颁发文件,决定恢复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同年9月1日,学校正式复办并开学上课。

  北京补校根据新时期教学任务的要求开设了汉语教师班、汉语长期班、汉语短期班。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初步形成,为此后华文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以后,元气渐复的北京华侨补校再度成为海外学生慕名求学的首选之地,出现了短期夏令营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期。

  1983年学校即成功地组织举办了有泰国、菲律宾及欧美、日本各国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北京之友夏令营、北京——青岛友谊夏令营及菲律宾青少年汉语夏令营,同时还招收海外教师培训班学员65人,长期班学生35人,短期班学生57人,并针对语言、文化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础汉语、听力、会话、文章选读、写作及中国文化常识等课程。

  1981年至1990年,北京华文学院共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长期班学生969人,培训海外华文教师477人,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短期班(夏令营)学员2800名,编写各种汉语教材13种(56册),向海外发行教材书籍45万余册,并选派了3名汉语教师远赴海外任教。

  在随后的10年,北京华文学院共招收来自30多个国家的汉语长期班学生1500余名(其中95%为大学就读生和毕业生);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海外青少年参加了汉语夏(冬)令营等短期班的游教活动;近千名海外华文教师来校研修及交流教学经验;北京华文学院教师30多人次被派往海外10余个国家长期任教和短期讲学。

  1999年11月,在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的基础上,学校升格为北京华文教育中心;200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华文教育中心改建为北京华文学院,成为一所位于首都北京的专门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的高等院校,面向世界各国招生,并常年开设2年学制的汉语言专业大专学历课程、1-3年学制的汉语长期班课程、汉语夏令营短期课程和华文教师研修课程。现在,每年到校进修和参加长短期班学习的师生达1000余人。

  在开展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的同时,北京华文学院还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服务”为己任。2006年起,北京华文学院与中国商务部合作,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汉语言培训项目。此外,北京华文学院还承接了国家汉办的亚非国家教育部门官员、汉语教学主管汉语研修班项目等。

  北京华文学院院长周锋说:“60年来,海内外校友不但为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住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完)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