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壮心不已推广华教 访文莱华文教师沈仁祥夫妇

2011年10月20日 14:36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壮心不已推广华教访文莱华文教师沈仁祥夫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们都出生在马来西亚,现在都在文莱,都从事华文教育。他们言语不多,喜欢静静地沉思。他们喜欢中华文化,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相似的性格和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就是沈仁祥、许恕宁老师,一对在文莱从事华文教育的华人夫妇。

  沈老师出生于马来,成长于文莱,从小在华文学校学习,而后求学台湾,后来继承父亲的职业从事汉语教学,如今已是几十年。许老师已是马来华人的第三代了,本科修习马来文,后来到广州中南师大学习教育学,长期在文莱教授马来文,去年供职于文莱贵族学校,特殊的身份,学校安排她教授汉语。

  华文教育在文莱曾经历了不小的曲折。最初,文莱有纯粹的华文学校;二战后“民族主义”的抬头,使得华文教育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很多华人举家离开;现在随着中国与文莱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华人在文莱的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中文的学习。让人振奋的是文莱教育部目前已经推出中学要选修华文的政策,并组织华文教师编订教学大纲,沈仁祥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关于目前文莱华文教育的困难,老师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高素质的华文教师,师资力量单薄。虽然每年中国政府会派华文老师到文莱,但名额非常有限,学校聘请优秀华文教师非常困难。其次,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适合文莱华文教育的中文教材。老师们尝试使用过暨南大学的教材、新加坡的教材、台湾的教材,但都不是很适合于文莱的学生,因为当地的华人子弟的人数并不多,学习汉语的更多的是文莱人,缺乏汉语语境。想要自己编订教材又苦于华文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而且出版也存在困难。第三,缺乏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文莱是一个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有马来语、英语、客家话、粤语、闽语等各种方言,因此各种口音并存,在正音上很难达到标准,很容易被方言影响。

  “想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就得更好地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是两位老师在海外传播汉语时所一贯秉承的理念,传授汉语之余,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文莱举办了一次“我心目中的中国”的征文比赛,沈仁祥老师就专门为此写了文章参加。沈老师还与当地商会联合,在文莱举办中华文化常识比赛,身为校长的他,要求全校的老师都来参加,最后得到了清华大学颁发的奖状,在文莱产生良好效益,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在谈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时,沈老师用“一日千里”做了精辟概括。沈老师曾多次到过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看到了中国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上海,几个月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此次西安之行,沈老师更是没有想到西安会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深受震撼。七年前,许恕宁老师曾经游历过西安,但如今已是“换了人间”,沈老师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实在太快了!”

  老师们谈到,此行除了正音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找到了文化之根,近距离深入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小时候,中国只是父辈们口耳相传,周秦汉唐,仅仅是停留在儿时是想象当中,并没能真切地去感受到。带着对中原大地的仰慕与向往,来到西安,去寻找中华文化之根,锈迹斑驳的青铜器、质地古朴的陶器、精美细腻的瓷器……历尽沧桑,每一件珍品的背后,都透露厚重的历史,让人倍感亲切。

  如果要让我简单概括一下本次采访,那么我觉得用“质朴”、“真诚”两个词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在与两位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对于中华文化的那一份虔诚,他们虽然长期在海外生活,但他们的身上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中国文人的气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独特的见解更是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感到耳目一新,为之震撼。(曾庆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